一种复合丸粒化草种的生产加工工艺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710357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1141359.X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丸粒化草种的生产加工工艺及其应用。本发明以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披碱草和扁茎早熟禾四种草种子为材料,通过种子精选、单种种子丸粒,两种种子复合丸粒等试验,旨在建立一种生产能控制种子颗粒大小和重量、控制不同种子比例的复合丸粒化草籽的加工工艺,并有望规模化生产应用。本发明加工得到中华羊茅种子和冷地早熟禾种子的复合丸粒颗粒,同时再加工得到披碱草和扁茎早熟禾种子的复合丸粒颗粒,使这两种复合丸粒种子颗粒在大小、重量等方面尽量接近。这样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复合丸粒种子颗粒混合后进行草地补播,从而确保4种种子的混播比例。

    一种复合丸粒化草种的生产加工工艺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710357B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1911141359.X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丸粒化草种的生产加工工艺及其应用。本发明以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披碱草和扁茎早熟禾四种草种子为材料,通过种子精选、单种种子丸粒,两种种子复合丸粒等试验,旨在建立一种生产能控制种子颗粒大小和重量、控制不同种子比例的复合丸粒化草籽的加工工艺,并有望规模化生产应用。本发明加工得到中华羊茅种子和冷地早熟禾种子的复合丸粒颗粒,同时再加工得到披碱草和扁茎早熟禾种子的复合丸粒颗粒,使这两种复合丸粒种子颗粒在大小、重量等方面尽量接近。这样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复合丸粒种子颗粒混合后进行草地补播,从而确保4种种子的混播比例。

    鉴定28个胡萝卜优良品种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组

    公开(公告)号:CN108977570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0985641.5

    申请日:2018-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鉴定28个胡萝卜优良品种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组。引物组由引物对2-7A、引物对SSR-1、引物对FJ816243、引物对2-10H和引物对FJ816249组成。引物对2-7A由序列表中序列1和序列2所示的单链DNA分子组成。引物对2-10H由序列表中序列3和序列4所示的单链DNA分子组成。引物对FJ816243由序列表中序列5和序列6所示的单链DNA分子组成。引物对FJ816249由序列表中序列7和序列8所示的单链DNA分子组成。引物对SSR-1由序列表中序列9和序列10所示的单链DNA分子组成。引物组可以检测待测胡萝卜种子是否为胡萝卜优良品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种提高西瓜种子萌发率和活力的固体基质引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28443A

    公开(公告)日:2010-09-15

    申请号:CN201010159966.1

    申请日:2010-04-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西瓜种子萌发率和活力的固体基质引发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西瓜种子萌发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种子放入固体基质中,在温度为20℃下密封培养24-32小时。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有萌发障碍的三倍体西瓜种子的萌发能力,并有效提高西瓜种子的活力从而提高保护地育苗或直播西瓜种子的田间出苗率和整齐度。本发明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用于提高种子田间成苗的质量和能力的批量种子处理的产业化生产。

    一种茄子砧木种子休眠释放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27742B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510413136.X

    申请日:2015-07-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子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茄子砧木种子休眠释放的方法。所述方法对所述种子进行变温发芽处理:将种子先在第一温度下培养,再在第二温度下培养,得到发芽的种子。所述第一温度为18‑22℃,所述第二温度为33‑37℃。本发明对种子进行变温处理,仅需要改变温度和光照条件,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或者激素处理,简单易行,节省成本;本发明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协同作用,共同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一种甘蓝萎蔫病的病原菌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802860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304758.3

    申请日:2016-05-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R1/645 A01G7/06 C12Q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蓝萎蔫病的病原菌及其应用。本发明发现了一种甘蓝萎蔫病的病原菌,通过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484。由于P.cucumerina侵染引起的甘蓝萎蔫病此前国内外没有报道,属于国内外新发现的病害。本研究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保存,为今后进行该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和有效防治措施研究奠定基础,以防止其对农业生产造成更大范围的危害。

    一种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种子处理剂

    公开(公告)号:CN105028478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413127.0

    申请日:2015-07-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种子处理剂。所述处理剂包括以下质量-体积-体积比的原料:氯氧化铜1-5,乙酸0.2-2,水500-3000。所述氯氧化铜来自于王铜可湿性粉剂,优选为50%王铜可湿性粉剂;所述乙酸来自于食醋,优选为白醋。本发明采用氯氧化铜和乙酸作为有效成分,二者协同作用,共同提高了杀菌率,既适用于干种子,也适用于湿种子,可以减少瓜类种子的带菌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