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污分流管的连接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09116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835795.3

    申请日:2023-1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雨污分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雨污分流管的连接装置,包括管道、电控阀和防回流结构;管道前、后侧壁分别设有连接盒;电控阀设置在管道的左侧,电控阀的前、后侧壁分别设有连接件,电控阀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至连接盒;防回流结构设置在管道的右侧,更换电控阀时防止管道中的水回流。本发明通过在电控阀设置连接件,在管道上设置连接盒与连接盒连接,需要检修时拆开连接件即可;此时防回流结构也能防止管道中的水回流,方便维修人员作业,提升维修和更换效率。

    一种沟槽保护开挖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21988B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110212118.0

    申请日:2021-0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槽保护开挖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装置包括左右两侧的板桩I,板桩I之间设有挡板和现状管线穿设口。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施工准备:标记板桩开挖边线,放样出现状管线走向及宽度;探挖找边:找出现状管线的实际边界位置;施打板桩:避开现状管线影响区域施打板桩II,靠近现状管线的两端打入板桩I;沟槽开挖;挡板安装:将挡板与板桩I连接,保证挡板与沟槽壁贴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解决因现状管线影响导致其投影面积以下部位支护困难的问题,消除较深沟槽管线人工开挖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及管理成本。

    一种沟槽保护开挖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21988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212118.0

    申请日:2021-0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槽保护开挖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装置包括左右两侧的板桩I,板桩I之间设有挡板和现状管线穿设口。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施工准备:标记板桩开挖边线,放样出现状管线走向及宽度;探挖找边:找出现状管线的实际边界位置;施打板桩:避开现状管线影响区域施打板桩II,靠近现状管线的两端打入板桩I;沟槽开挖;挡板安装:将挡板与板桩I连接,保证挡板与沟槽壁贴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解决因现状管线影响导致其投影面积以下部位支护困难的问题,消除较深沟槽管线人工开挖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及管理成本。

    一种用于顶管施工的出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629009U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20196498.2

    申请日:2024-01-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顶管施工的出土装置,涉及顶管施工装置领域;包括前支撑环、后支撑环;前支撑环与后支撑环通过多个支撑杆连接;还包括前驱动组件;前驱动组件包括前液压缸、前齿轮;前液压缸与前支撑板连接;前液压缸输出端连接有前齿板,前齿板与前齿轮啮合;前齿轮中心与前转动轴前端连接;还包括装土箱、卸土机构;卸土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第一滑块;通过第一液压缸驱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移动实现装土箱底板的开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装土箱装土并设置有前驱动组件驱动装土箱倾斜,再通过卸土机构来实现装土箱底板的开合,以此达到将土壤倾倒完全、出土效率高的效果。

    一种适用于圆钢管围檩的位移监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2188256U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20811475.8

    申请日:2024-04-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圆钢管围檩的位移监测装置,涉及基坑工程领域;包括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还包括第一水平螺杆、连接块;连接块一面为圆弧面且与圆钢管围檩表面贴合,另一面连接位移传感器;第一水平螺杆左端连接到连接块;第一水平螺杆右端贯穿圆钢管围檩的连接法兰,第一水平螺杆在连接法兰的两侧螺纹套设有螺母。本实用新型将连接法兰两侧的螺母往远离连接法兰的方向拧动,然后移动第一水平螺杆即可实现快速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移动到目标位置后,再将连接法兰两侧的螺母朝着连接法兰的方向拧动直至其抵接连接法兰,以此固定住第一水平螺杆和位移传感器;此番操作即能实现位移传感器在圆钢管围檩上快速变换位置。

    一种装配式顶管施工反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504156U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23398724.X

    申请日:2023-12-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顶管施工反力装置,涉及顶管施工装置领域;包括半圆柱状拼装架;半圆柱状拼装架弧形面连接始发井内壁,半圆柱状拼装架竖直面连接千斤顶;半圆柱状拼装架包括多个第一拼装架、多个第二拼装架、多个第三拼装架;第一拼装架、第二拼装架均由三个侧板组成且水平投影为三角形;第三拼装架由两个侧板和一个弧形板组成且水平投影为扇形;所述半圆柱状拼装架弧形面由第三拼装架弧形板组成;所述半圆柱状拼装架竖直面由第一拼装架一侧板与两个第三拼装架一侧板组成;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半圆柱状拼装架,通过半圆柱状拼装架弧形面连接始发井内壁,竖直面连接千斤顶,使得本装置作为顶管施工反力墙使用,避免了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一种用于顶管施工的反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503302U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23398864.7

    申请日:2023-12-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顶管施工的反力装置,涉及顶管施工用反力墙装置领域;包括半圆柱状预制混凝土块;半圆柱状预制混凝土块弧形面用于抵接始发井内壁,竖直面用于连接千斤顶;半圆柱状预制混凝土块贯穿设有多个通孔;半圆柱状预制混凝土块竖直面开有多个凹槽;凹槽与通孔一一对应;还包括内嵌式锚具、预应力钢筋;内嵌式锚具嵌入凹槽;预应力钢筋位于通孔内,一端与始发井内壁预埋的钢筋连接,另一端与内嵌式锚具连接。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半圆柱状预制混凝土块,所述半圆柱状预制混凝土块即作为反力墙使用,解决了现在大多数反力墙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浇筑和养护所需的时间都较长,影响顶管施工效率且不可周转使用的问题。

    一种高架桥施工的连续梁体外预应力减振预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6973146U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20310747.7

    申请日:2022-02-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架桥施工的连续梁体外预应力减振预埋装置,包括减振底板,在减振底板上固定有伸缩套筒,伸缩套筒顶部设有减振顶板,内部还套设有强力弹簧;减振底板及减振顶板各开有两个竖向通槽,内设有横向设置的连接轴,减振底板上的连接轴上套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连杆,减振顶板的连接轴上套设有可转动的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末端均可转动地套设于传动杆上,并通过传动杆及预埋装置设置于相邻连续梁体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杆与连接环的作用,间接地让平衡杆始终与减振底板保持平行状态,从而能够避免桥梁的拉应力在传递至主体装置上时导致其整体倾斜,由此能够间接地提高主体装置内的预应力对桥梁的作用效果。

    一种用于H型钢围檩的变形监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2188305U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20811598.1

    申请日:2024-04-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H型钢围檩的变形监测装置,涉及基坑支护工程领域;包括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还包括凹形块;凹形块的底部开有第一螺栓孔;位移传感器位于凹形块的底部上方且通过第一螺栓孔螺栓连接凹形块的底部;凹形块左侧开有第三螺栓孔。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凹形块,凹形块底部上方连接有位移传感器;凹形块的外侧表面与H型钢围檩的左侧翼缘、右侧翼缘、腹板所组成的向上的凹槽表面贴合;通过位移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终端配合对H型钢围檩的线位移进行监测;通过用螺栓穿过凹形块第三螺栓孔后抵接H型钢围檩的左侧翼缘,使得位移传感器能有效固定在H型钢围檩上,拧松螺栓即能在凹槽中快速移动凹形块,实现位移传感器的快速移动。

    一种用于市政工程顶管施工的管道

    公开(公告)号:CN221974491U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20709246.5

    申请日:2024-04-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市政工程顶管施工的管道,涉及市政工程顶管施工领域;包括前管节、后管节;前管节开有前环形槽,后管节开有后环形槽;还包括一个以上锁紧杆件;锁紧杆件包括第一前连接块、第一后连接块、可伸缩杆件;可伸缩杆件前端连接第一前连接块,后端连接第一后连接块;通过操作可伸缩杆件使得第一前连接块卡接前环形槽、第一后连接块卡接后环形槽,从而使得前管节后端面与后管节前端面抵紧。本实用新型通过操作可伸缩杆件使得前管节后端面与后管节前端面抵紧,以此连接前管节与后管节;此过程无需转动前管节或后管节的角度,使得前管节与后管节便于连接,提高了顶管施工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