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947714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202308.9
申请日:2015-04-24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领域,提供一种沉管隧道用端封门结构,设置在预制管节的各管孔两端,其包括第一预埋件和封门面板,在管孔端部沿内壁周向分别埋设多个第一预埋件,多个第一预埋件的钢板首尾紧密连接,第一预埋件的钢板表面从管孔内壁中露出;封门面板由多个独立并排布置的条形钢板装配组成,条形钢板的边缘通过第一密封钢板与第一预埋件的钢板密封焊接连接,多个条形钢板之间分别通过第二密封钢板焊接连接,形成本发明所述的装配式焊接止水端封门结构。相对于现有的一次性端封门结构和装配式橡胶止水端封门结构,其拆装方便,减少了人力消耗,可重复利用,节约了工程材料,对封门面板变形及安装误差适应性强,降低了工程防水安全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7559543A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10806078.6
申请日:2017-09-08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载结构件、支座、接头组件以及管节组件,其中承载结构件为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下,所提供的最大反力为自身设计阈值,即当外部荷载大于承载结构件的设计阈值时,承载结构件发生变形并提供设计阈值大小的反力;其支座包括至少一个承载结构件,接头组件和管节组件均设有该支座。该承载结构件在外部荷载不高且低于设计阈值时能够如刚性结构件有效抑制变形,当外部荷载超过设计阈值时会发生变形,同时提供低于外部荷载大小的稳定的支撑反力,该承载结构件能够应用于支座、接头组件和管节组件,起到保护该结构或关键结构部件的作用,能够广泛应用于桥梁设计、建筑结构设计、隧道设计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7559543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0806078.6
申请日:2017-09-08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载结构件、支座、接头组件以及管节组件,其中承载结构件为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下,所提供的最大反力为自身设计阈值,即当外部荷载大于承载结构件的设计阈值时,承载结构件发生变形并提供设计阈值大小的反力;其支座包括至少一个承载结构件,接头组件和管节组件均设有该支座。该承载结构件在外部荷载不高且低于设计阈值时能够如刚性结构件有效抑制变形,当外部荷载超过设计阈值时会发生变形,同时提供低于外部荷载大小的稳定的支撑反力,该承载结构件能够应用于支座、接头组件和管节组件,起到保护该结构或关键结构部件的作用,能够广泛应用于桥梁设计、建筑结构设计、隧道设计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988346B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710182735.4
申请日:2017-03-24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 E02D29/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及预制方法、安装方法,其中最终接头包括包括与已安装相邻管节连接的两个端面,两个所述端面均为倾斜面,使所述最终接头沿安装方向的纵剖面形成为倒梯形结构;该最终接头还可采用相互连接的管节一和管节二结构。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精度较高,减少大量外海潜水作业,降低了安装质量缺陷风险;预制工序简单,可以在地面工厂进行预制再运输至现场,降低了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通过在在工厂内预制完成最终接头的本体结构,然后再整体运输到现场安装,通过止水系统实现快速止水,形成干施工环境,能降低气候潮流条件对工程影响,同时质量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3526777A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310488492.9
申请日:2013-10-17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管隧道用管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管隧道用半刚性管节;其包括一个管节主体,该管节主体由多个首尾相接的管节节段拼接而成,各所述管节节段之间均设有榫凸结构;在所述管节主体内沿其周向布设有多条预应力管道;所述预应力管道内对应贯穿有用于对各所述管节节段进行预应力度调节的预应力钢束;在所述管节主体两端上设有预应力锚具。本发明采用预应力钢束的设计,可以将多个管节节段串联起来,使各管节节段串联拼接成一个整体,使管节主体在不失整体刚度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柔度;半刚性管节比节段式柔性管节具有更高的受力及防水安全度,比整体式刚性管节具有更好的适应地基变形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4947708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202530.9
申请日:2015-04-24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7/46 ,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沉管隧道复合基床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沉管隧道复合基床包括块石层和碎石层,所述施工方法为在预挖好的沉管基槽中抛填块石,形成块石层,采用水下平整技术对块石层进行整平压密处理,在块石层上采用专用设备铺设碎石层,形成垄沟相间结构的碎石层。本发明利用抛填平整块石层调节地层分布与基槽开挖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性,利用垄沟相间的碎石层为管节结构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协调支撑,同时块石层与垄沟相间的碎石层均具有吸纳落底淤泥的能力,使得沉管隧道基床成为一个平顺协调、刚柔并济的支撑体系,可控制不均匀的过大差异沉降量,降低沉管隧道结构受力及接头张开量,提高结构及止水安全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526777B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310488492.9
申请日:2013-10-17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管隧道用管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管隧道用半刚性管节;其包括一个管节主体,该管节主体由多个首尾相接的管节节段拼接而成,各所述管节节段之间均设有榫凸结构;在所述管节主体内沿其周向布设有多条预应力管道;所述预应力管道内对应贯穿有用于对各所述管节节段进行预应力度调节的预应力钢束;在所述管节主体两端上设有预应力锚具。本发明采用预应力钢束的设计,可以将多个管节节段串联起来,使各管节节段串联拼接成一个整体,使管节主体在不失整体刚度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柔度;半刚性管节比节段式柔性管节具有更高的受力及防水安全度,比整体式刚性管节具有更好的适应地基变形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204738309U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20256247.X
申请日:2015-04-24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领域,提供一种沉管隧道用端封门结构,设置在预制管节的各管孔两端,其包括第一预埋件和封门面板,在管孔端部沿内壁周向分别埋设多个第一预埋件,多个第一预埋件的钢板首尾紧密连接,第一预埋件的钢板表面从管孔内壁中露出;封门面板由多个独立并排布置的条形钢板装配组成,条形钢板的边缘通过第一密封钢板与第一预埋件的钢板密封焊接连接,多个条形钢板之间分别通过第二密封钢板焊接连接,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配式焊接止水端封门结构。相对于现有的一次性端封门结构和装配式橡胶止水端封门结构,其拆装方便,减少了人力消耗,可重复利用,节约了工程材料,对封门面板变形及安装误差适应性强,降低了工程防水安全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204753636U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20257876.4
申请日:2015-04-24
Applicant: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E02D29/073 , E02D29/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防水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沉管隧道节段接头防水结构及沉管隧道,所述沉管隧道节段接头防水结构包括沿节段接头外侧设置的喷涂式聚脲防水层、沿节段接头中部设置的中埋式可注浆钢边止水带以及沿节段接头内侧设置的OMEGA止水带,所述沉管隧道的节段接头处设有所述沉管隧道节段接头防水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喷涂式聚脲防水层、中埋式可注浆钢边止水带和OMEGA止水带形成三道防水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沉管隧道节段接头处的防水性能,提高了沉管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252367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011287920.8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负浮力沉管及其预制方法,沉管包含本体,所述本体的设计干舷值小于0。无需将管节设计为对应水域中能够自浮,因此,无需为保证浮运时最小干舷值而增加沉管的截面高度,避免了设计环节中考虑干舷值与运营期抗浮的设计矛盾,无需设置干坞检测干舷值,特别适用于场地受限的工程项目。本申请打破了现有技术中必须采用自浮沉管的设计理念,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结构高度,节省主体结构、基槽回填等工程量,无需设置干舷调整层,有效节省预制成本及施工成本,有利于降低设计难度及预制难度,避免了浮运环节在水中调节干舷值的繁琐操作,有利于缩短运输时间,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