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799477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1710309280.8
申请日:2017-05-04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F16H57/12 , F16H57/028 , B62D5/04
Abstract: 一种蜗轮蜗杆啮合间隙的调整机构、减速机构及汽车,其中,蜗轮蜗杆啮合间隙的调整机构包括:外圈;开环的内圈,与所述内圈在径向上存在间隙,所述内圈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圈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内圈和外圈之间设有能够产生径向压紧力的弹性元件;弹性材质的第一凸起,设于所述外圈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内圈的开口处;弹性材质的第二凸起,设于所述内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且在径向上存在间隙。本发明的调整机构既能够消除蜗轮蜗杆啮合间隙,还能够降低噪音,提升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774416B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110118700.7
申请日:2011-05-09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线控助力转向系统以及包括其的车辆,属于车辆转向系统技术领域。该发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线控助力转向系统均包括助力调节控制模块,所述助力调节控制模块用于设定驾驶转矩与电机助力转矩之间的比值、并根据该比值发送电机助力调节命令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并且该车辆的转向系统使用该发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或线控助力转向系统。该发明的转向系统驾驶感觉好,适用不同路况和/或不同驾驶人员的驾驶感觉要求,驾驶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等都得到大大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062921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010777916.3
申请日:2020-08-05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IPC: G01R31/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拟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获取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并将获取的电压输入到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得到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输出的运行状态信息,以及将运行状态信息发送至电机控制器。这样电机控制器根据运行状态信息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作为控制对象进行驱动控制,从而实现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模拟,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根据电机控制器控制逆变器输出的电压,计算到与该电压对应的运行状态信息,为转矩控制和冗余控制方案的开发和验证提供接近真实工况的运行状态。缩短了转矩控制和冗余控制方案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062921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10777916.3
申请日:2020-08-05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IPC: G01R31/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拟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获取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并将获取的电压输入到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得到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输出的运行状态信息,以及将运行状态信息发送至电机控制器。这样电机控制器根据运行状态信息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作为控制对象进行驱动控制,从而实现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模拟,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根据电机控制器控制逆变器输出的电压,计算到与该电压对应的运行状态信息,为转矩控制和冗余控制方案的开发和验证提供接近真实工况的运行状态。缩短了转矩控制和冗余控制方案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564495B
公开(公告)日:2018-01-30
申请号:CN201410617769.8
申请日:2014-11-05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2D5/04
Abstract: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汽车,包括:转向器壳体,所述转向器壳体内设有蜗轮安装腔和蜗杆安装腔;蜗轮,安装于所述蜗轮安装腔;蜗杆,安装于所述蜗杆安装腔,所述蜗轮和蜗杆相互啮合;所述蜗杆轴向一端设有第一中心距调节机构,轴向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中心距调节机构;所述第一中心距调节机构、第二中心距调节机构能够使所述蜗杆偏离蜗杆轴线摆动,实现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采用本发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够实现蜗轮与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使蜗轮蜗杆啮合中心距与蜗轮安装腔、蜗杆安装腔两腔体的中心距保持一致,不至于产生啮合间隙,避免在转向过程中产生噪音。
-
公开(公告)号:CN108799477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710309280.8
申请日:2017-05-04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F16H57/12 , F16H57/028 , B62D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12 , B62D5/0454 , F16H57/028 , F16H2057/02043 , F16H2057/127
Abstract: 一种蜗轮蜗杆啮合间隙的调整机构、减速机构及汽车,其中,蜗轮蜗杆啮合间隙的调整机构包括:外圈;开环的内圈,与所述内圈在径向上存在间隙,所述内圈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圈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内圈和外圈之间设有能够产生径向压紧力的弹性元件;弹性材质的第一凸起,设于所述外圈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内圈的开口处;弹性材质的第二凸起,设于所述内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且在径向上存在间隙。本发明的调整机构既能够消除蜗轮蜗杆啮合间隙,还能够降低噪音,提升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774416A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110118700.7
申请日:2011-05-09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线控助力转向系统以及包括其的车辆,属于车辆转向系统技术领域。该发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线控助力转向系统均包括助力调节控制模块,所述助力调节控制模块用于设定驾驶转矩与电机助力转矩之间的比值、并根据该比值发送电机助力调节命令至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并且该车辆的转向系统使用该发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或线控助力转向系统。该发明的转向系统驾驶感觉好,适用不同路况和/或不同驾驶人员的驾驶感觉要求,驾驶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等都得到大大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564495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410617769.8
申请日:2014-11-05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2D5/04
Abstract: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汽车,包括:转向器壳体,所述转向器壳体内设有蜗轮安装腔和蜗杆安装腔;蜗轮,安装于所述蜗轮安装腔;蜗杆,安装于所述蜗杆安装腔,所述蜗轮和蜗杆相互啮合;所述蜗杆轴向一端设有第一中心距调节机构,轴向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中心距调节机构;所述第一中心距调节机构、第二中心距调节机构能够使所述蜗杆偏离蜗杆轴线摆动,实现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采用本发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够实现蜗轮与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使蜗轮蜗杆啮合中心距与蜗轮安装腔、蜗杆安装腔两腔体的中心距保持一致,不至于产生啮合间隙,避免在转向过程中产生噪音。
-
-
公开(公告)号:CN202911794U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220546593.8
申请日:2012-10-23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2D1/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汽车转向管柱碰撞吸能机构,包括:上安装支架,上安装支架固连在转向管柱的调节支架上;调节支架,调节支架设置在上安装支架的两侧,调节支架通过螺栓与上护管的压缩支架连接;以及在上护管上还进一步设有一辅助支架,辅助支架的一个侧面在上护管轴向方向贴近上安装支架的上侧面。优选的辅助支架包括安装面以及设置在安装面两侧的上平面。上平面与上安装支架的上平面平齐。辅助支架的长度大于等于调节支架的宽度。本实用新型汽车转向管柱碰撞吸能机构在现有的转向管柱上增加一简单的辅助支架机械构件,能够有效控制碰撞时转向管柱的旋转动作,解决了一类转向管柱碰撞过程中无法溃缩或者溃缩力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