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吡啶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160317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210592270.0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nventor: 崔雷 孔艳萍 李健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吡啶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基于吡啶的超分子大环主体化合物,将一系列含有吡啶的功能基元模块和2,4‑二甲氧基苯硼酸通过简单的Suzuki偶联反应制备基于吡啶的成环单体。进而将所合成的单体分子与多聚甲醛在三氟甲磺酸的催化下一锅法高产率地构筑了一系列基于吡啶的新型超分子大环主体Py‑R‑1、Py‑C‑2、Py‑C‑3。本发明化合物可以直接在水体中识别并检测全氟辛酸钠和全氟辛烷磺酸钾盐,并且检出限达到10‑8M,同时该系列化合物和全氟辛酸钠和全氟辛烷磺酸钾盐结合后形成沉淀,进而起到移除水相中全氟盐的目的,实现对水污染的处理。

    一种喹啉并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640149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613960.4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喹啉并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由炔丙醇酯衍生的官能化异腈和特定结构的亚胺类化合物合成喹啉并环化合物,具体为将2‑酰胺苯甲醛与苯乙炔通过乙基溴化镁作用将碳碳三键引入,在吡啶提供的碱性条件中上一个‑OAc保护基团,随后在三乙胺和三氯氧磷的作用下生成异腈,最后炔丙醇酯衍生的官能化异腈与特定结构的亚胺类化合物发生串联环化反应得到喹啉并环化合物。这个方法为合成喹啉并环类化合物提供了新方法,为喹啉类药物合成提供新思路,也为新药研发和天然产物研究提供思路。

    苯并恶唑-2-丙烯酸酯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49051B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1910878939.0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一种苯并恶唑‑2‑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结构为:,其中R1为H、甲基、酯基或卤素元素;R2为甲基或乙基。本发明通过3‑(2‑异腈基苯氧基)丙烯酸酯在正丁基催化下的环化反应,该反应可以合成芳环取代的2‑丙烯酸酯基苯并恶唑类化合物。该反应不需要过渡金属催化剂即可顺利进行,反应条件温和,实验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本方法为芳环取代的苯并恶唑‑2‑丙烯酸酯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在有机合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基于吡啶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160317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592270.0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nventor: 崔雷 孔艳萍 李健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吡啶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基于吡啶的超分子大环主体化合物,将一系列含有吡啶的功能基元模块和2,4‑二甲氧基苯硼酸通过简单的Suzuki偶联反应制备基于吡啶的成环单体。进而将所合成的单体分子与多聚甲醛在三氟甲磺酸的催化下一锅法高产率地构筑了一系列基于吡啶的新型超分子大环主体Py‑R‑1、Py‑C‑2、Py‑C‑3。本发明化合物可以直接在水体中识别并检测全氟辛酸钠和全氟辛烷磺酸钾盐,并且检出限达到10‑8M,同时该系列化合物和全氟辛酸钠和全氟辛烷磺酸钾盐结合后形成沉淀,进而起到移除水相中全氟盐的目的,实现对水污染的处理。

    一种水溶性联苯芳烃的合成及生物毒素解毒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05779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171666.8

    申请日:2022-02-2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nventor: 李健 赵亮 李春举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溶性联苯芳烃、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在生物毒素解毒的应用。本发明中涉及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通过超分子作用络合能够和生物毒素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复合物,其在PBS缓冲溶液中有很高的结合力,且本发明中涉及的化合物能够有效降低生物毒素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毒性。水溶性(拓展)联苯芳烃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毒素解毒剂,有望改善对大分子生物毒素的临床解毒效果也为超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多取代苯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56622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1910465838.0

    申请日:2019-05-3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取代苯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该化合物的结构为:本发明涉及异腈与炔丙醇乙酸酯的串联环化反应,该反应经历重排,分子内环化,开环,以及酰基迁移等过程,可以合成结构较为复杂的多取代苯衍生物。该反应不需要过渡金属催化剂即可顺利进行,有两分子异腈参与整个转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实验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本方法为复杂多取代苯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所得的多取代苯属于邻胺基苯甲酸乙酯类化合物,在药物合成和有机合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渗滤液导流盲管铺设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929224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10317769.0

    申请日:2015-06-1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渗滤液导流盲管铺设系统,在传统垃圾填埋场底部单一环形防渗系统基础上,加入层状多环回字形铺设结构。按照填埋单元的面积大小,充分分配在不同面积下,增添新的导流盲管,即在垃圾铺设过程中,在整个填埋单元内填平一层后,在往上堆坡的过程中,按照标准标高,会是层层堆坡,压实,到一定阶段后,开始铺设除底部外第一环导流盲管。其中包括盲沟的开挖,盲沟内的石子铺设和管道的铺设。其中管道为有孔管道,外面用土工布包裹。本发明解决了先前底部铺设单一导流盲管所带来的潜在问题,如堵塞和断裂,而且大大减轻了渗滤液收集的压力,减少了渗滤液的停留时间,也便于填埋垃圾的消化与沉降,提高了现场填埋作业堆体的稳定性。

    五轴联动3D打印平台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113512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751658.5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33Y3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轴联动3D打印平台,其包括平台机架等,平台机架的左侧设有第一导杆固定座和第二导杆固定座,第二导杆固定座位于第一导杆固定座的后方,第一Y轴导杆、第二Y轴导杆分别通过第一导杆固定座、第二导杆固定座固定且第一Y轴导杆与第二Y轴导杆平行,Y轴电机位于第一Y轴导杆和第二Y轴导杆之间且靠近平台支架的左侧,Y轴电机上设有Y轴皮带,支撑板位于第一Y轴导杆和第二Y轴导杆的上方,平台外壳位于支撑板的上方。本发明增加了3D打印机的打印灵活性,可以加工表面复杂的模型,能够是打印体做回转运动,大幅度改善了打印工艺,提高了打印精度与结构的强度和韧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