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河道原位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428902B

    公开(公告)日:2011-01-12

    申请号:CN200810204017.3

    申请日:2008-12-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污染河道原位处理装置,属于环境工程河道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上下两层PVC圆管框架、PVC竖向圆管、PVC扁条、尼龙绳、半软性生物载体及曝气管。上层PVC圆管框架、下层PVC圆管框架通过PVC竖向圆管连接成为装置立体框架,在上下两层PVC圆管框架上各设置一排PVC扁条,上下两排对应的PVC扁条之间连接有尼龙绳,尼龙绳上挂有半软性生物载体,在下层PVC圆管框架上布设曝气管,曝气管的管道上开设气孔,方向向下,曝气管连接到外部气源。本发明能在净化污染水体的同时,降低河道中污染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缓解或消除河道黑臭现象,装置加工简易,安装方便。

    有机污染河道原位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428902A

    公开(公告)日:2009-05-13

    申请号:CN200810204017.3

    申请日:2008-12-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污染河道原位处理装置,属于环境工程河道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上下两层PVC圆管框架、PVC竖向圆管、PVC扁条、尼龙绳、半软性生物载体及曝气管。上层PVC圆管框架、下层PVC圆管框架通过PVC竖向圆管连接成为装置立体框架,在上下两层PVC圆管框架上各设置一排PVC扁条,上下两排对应的PVC扁条之间连接有尼龙绳,尼龙绳上挂有半软性生物载体,在下层PVC圆管框架上布设曝气管,曝气管的管道上开设气孔,方向向下,曝气管连接到外部气源。本发明能在净化污染水体的同时,降低河道中污染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缓解或消除河道黑臭现象,装置加工简易,安装方便。

    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81192A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810201257.8

    申请日:2008-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将河湖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分别在两段管式混合单元中进行高效混合,并在混合单元后面连接的密闭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一段时间后,进入底泥堆场中脱水干化。混合单元采用中间大口径直管通过异径管连接两端小口径直管的结构,通过管径的突然变大和缩小,引起流体边界层分离而产生大量的旋涡,从而使得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在混合单元中充分混合,并在后续的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完成对疏浚底泥中臭味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对底泥中氨氮、硫化氢、甲硫醇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经本发明处理后进入外界环境中的疏浚底泥臭味基本消失,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81192B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810201257.8

    申请日:2008-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将河湖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分别在两段管式混合单元中进行高效混合,并在混合单元后面连接的密闭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一段时间后,进入底泥堆场中脱水干化。混合单元采用中间大口径直管通过异径管连接两端小口径直管的结构,通过管径的突然变大和缩小,引起流体边界层分离而产生大量的旋涡,从而使得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在混合单元中充分混合,并在后续的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完成对疏浚底泥中臭味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对底泥中氨氮、硫化氢、甲硫醇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经本发明处理后进入外界环境中的疏浚底泥臭味基本消失,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