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潜流人工湿地的污水厂尾水处理系统与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186342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610711490.5

    申请日:2016-08-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潜流人工湿地的污水厂尾水处理系统与处理方法,污水厂尾水通过进水管进入静态混合器,反硝化外加硫源通过反硝化外加硫源输送管进入静态混合器,并与污水厂尾水在静态混合器内进行混合;然后混合液流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反硝化处理,完成反硝化过程的水可进入地表水受纳水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污水厂尾水与外加硫源相混合,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进行充分的反硝化反应,硝酸盐氮污水在人工湿地反应区中以水平潜流的方式,微生物利用硫代硫酸钠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解决了人工湿地的堵塞和二次污染问题。本发明能够快速高效地去除尾水中的硝酸盐,提高处理后水的水质,降低受纳地表水体中富营养化程度。

    一体亚三相分离式内电解反应器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011348B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210537146.0

    申请日:2012-12-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体亚三相分离式内电解反应器及应用,由四个控制系统:进水及反冲水控制系统、曝气及反冲气控制系统、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回流及排污控制系统构成。反应器可划分为:缓冲配水区、承托区、填料区、反冲膨胀区、亚三相分离区、出水区六个功能区域。本发明提供的一体亚三相分离式内电解反应器及操作方法,不仅克服了内电解材料的板结和钝化现象,而且能够对内电解材料质量的优劣与填料的寿命进行评估,为内电解技术的广泛推广和高难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便利。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51385B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110272004.1

    申请日:2011-0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由预先制成的水池池体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组合而成。使用时将水池模块拼搭成景观水池,将各水质净化模块按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布于景观水池中,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并利用水下管道、水泵等促使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动,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从而形成“鲜活”的水景湿地生态系统。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51385A

    公开(公告)日:2012-02-15

    申请号:CN201110272004.1

    申请日:2011-0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由预先制成的水池池体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组合而成。使用时将水池模块拼搭成景观水池,将各水质净化模块按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布于景观水池中,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并利用水下管道、水泵等促使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动,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从而形成“鲜活”的水景湿地生态系统。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生物污泥减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59338B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1010121171.1

    申请日:2010-03-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臭氧氧化实现生物污泥减量的方法,将A2/O工艺的生物处理系统和臭氧氧化系统相结合,污水在生物处理系统的厌氧段、缺氧段及好氧段中分别完成厌氧释磷,反硝化及好氧吸磷等过程后,剩余污泥再进入由臭氧发生器、臭氧接触柱及尾气吸收装置三部分组成的臭氧氧化系统,经臭氧氧化,剩余污泥细胞壁结构被破坏,氧化后的剩余污泥以有机质的形式进入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活性污泥的生物降解作用,将其部分有机质转化成为水和二氧化碳,从而降低系统产生的生物污泥量。本发明实现在污水处理净化的同时,将产生的剩余污泥量最小化,并提高剩余污泥的稳定性,减少剩余污泥的后续处理处置费用。

    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堆场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67821A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1010510573.0

    申请日:2010-10-19

    Abstract: 一种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堆场及其构建方法,包括周边围堰围成的堆场以及位于堆场围堰上部的排水口、位于堆场下部的若干条相互平行设置的排水沟、排水管、渗水砾石和若干根竖向导管,排水管敷设于排水沟中,渗水砾石设置于排水沟和排水管之间,排水管的两端依次设置若干根相互平行的竖向导管并与外部鼓风机系统相连接,排水管位于堆场底部排水沟中并斜向朝排水口设置,排水口设置于堆场一侧的围堰边上。本发明能够提高堆场的承载力,缩短疏浚底泥临时堆场用地的占用时间。

    治理富营养化水库水华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56603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10207219.3

    申请日:2008-12-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水库水华的方法,将水流隔板、生态浮岛、物理遮光、原位曝气技术相结合,利用水流隔板在取水口中分割出控光分离区和强化净化区,在控光分离区水面种植生态浮岛;在强化净化区的水表层设置物理遮光机构,水下配备原位管道曝气系统;源水流经水流隔板后进入控光分离区,在此区域内由于缺乏光照,有害藻类迅速浮聚于水表层,并被浮岛植物根系截留、捕集;进一步地,利用水流隔板将控光分离区处理后的源水引入强化净化区,在此区域内,利用物理遮光机构消除水下光照,同时利用原位管道曝气装置对水体实施曝气,促使水中的有害藻类逐渐消亡,最后经该强化净化区处理后的出水流入取水口,供给水厂所需。

    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81192B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810201257.8

    申请日:2008-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疏浚底泥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将河湖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分别在两段管式混合单元中进行高效混合,并在混合单元后面连接的密闭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一段时间后,进入底泥堆场中脱水干化。混合单元采用中间大口径直管通过异径管连接两端小口径直管的结构,通过管径的突然变大和缩小,引起流体边界层分离而产生大量的旋涡,从而使得疏浚底泥与氧化剂、吸附剂在混合单元中充分混合,并在后续的反应直管中流动反应,完成对疏浚底泥中臭味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对底泥中氨氮、硫化氢、甲硫醇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经本发明处理后进入外界环境中的疏浚底泥臭味基本消失,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大斜度地形下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植物营养液的滴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338994C

    公开(公告)日:2007-09-26

    申请号:CN200510024937.3

    申请日:2005-04-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37

    Abstract: 一种大斜度地形下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植物营养液的滴灌装置,生活污水通过进水汇集管从顶部进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中布设提供厌氧菌附着生长的生物载体,通过多根尼龙绳串接起来,水解酸化池的底部出水侧通过配水墙连通固液分离池,固液分离池中放置承托板支撑固定轻质填料,出水口设置在固液分离池的顶部,由出水管通过端部的滴灌滤头对经济作物进行灌溉。本发明通过水解酸化池中生物载体上厌氧菌的生物作用,将生活污水转化为经济作物营养液,通过固液分离池中设置的轻质填料实现对污水中轻微漂浮物的有效截留,避免对滴灌滤头造成堵塞。本发明使居民生活污水得以有效利用,既避免了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又实现了生活污水的资源化。

    大斜度地形下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植物营养液的滴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666596A

    公开(公告)日:2005-09-14

    申请号:CN200510024937.3

    申请日:2005-04-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37

    Abstract: 一种大斜度地形下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植物营养液的滴灌装置,生活污水通过进水汇集管从顶部进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中布设提供厌氧菌附着生长的生物载体,通过多根尼龙绳串接起来,水解酸化池的底部出水侧通过配水墙连通固液分离池,固液分离池中放置承托板支撑固定轻质填料,出水口设置在固液分离池的顶部,由出水管通过端部的滴灌滤头对经济作物进行灌溉。本发明通过水解酸化池中生物载体上厌氧菌的生物作用,将生活污水转化为经济作物营养液,通过固液分离池中设置的轻质填料实现对污水中轻微漂浮物的有效截留,避免对滴灌滤头造成堵塞。本发明使居民生活污水得以有效利用,既避免了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又实现了生活污水的资源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