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15358A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110410175.6
申请日:2011-12-09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02F3/32
Abstract: 一种竖流型人工湿地间歇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池,进水管以及出水管,还包括加装在进水池内的出水管浮沉控制系统,所述出水管浮沉控制系统主要由出水弯头、浮筒、最高水位挡板、最低水位挡板、出水连接软管、池壁浮筒升降槽组成,其中,出水弯头固定在浮筒上方,通过出水连接软管连接到出水管,浮筒与出水弯头之间连接形成虹吸管,通过与池壁浮筒升降槽一起上下浮动,使得浮筒和出水弯头间歇式地发生虹吸作用并向外排水,最高水位挡板和最低水位挡板架设在进水池内,且出水管水位低于最低水位挡板水位,用于控制蓄水容积,进而控制人工湿地间歇进水量。该系统在无需电力的条件下,通过水力作用,提高竖流型人工湿地中污水进水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456603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10207219.3
申请日:2008-12-1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水库水华的方法,将水流隔板、生态浮岛、物理遮光、原位曝气技术相结合,利用水流隔板在取水口中分割出控光分离区和强化净化区,在控光分离区水面种植生态浮岛;在强化净化区的水表层设置物理遮光机构,水下配备原位管道曝气系统;源水流经水流隔板后进入控光分离区,在此区域内由于缺乏光照,有害藻类迅速浮聚于水表层,并被浮岛植物根系截留、捕集;进一步地,利用水流隔板将控光分离区处理后的源水引入强化净化区,在此区域内,利用物理遮光机构消除水下光照,同时利用原位管道曝气装置对水体实施曝气,促使水中的有害藻类逐渐消亡,最后经该强化净化区处理后的出水流入取水口,供给水厂所需。
-
公开(公告)号:CN102561254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08590.3
申请日:2012-01-1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10/3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面源低污染水的河道生态系统,该河道生态系统在河道沿岸外两侧建设生态截污沟,使得来自农田径流和农村污水的面源高浓度污水不直接进入河道,避免与河流水体混合形成大量低污染水并影响河流水质,同时在生态截污沟出口处建设河口人工湿地系统,强化处理通过生态截污沟导流进入的污水,并在河道两岸内侧建设以挺水植物-湿生植物-灌木和乔木组成的三级生态护岸,改善河道内的水体自净和防洪能力。本发明公开的河道生态系统从强化源头污染截留、改善河道自净能力以及控制污染出流三方面立体式地解决了面源低污染水的收集和处理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531170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10440624.1
申请日:2011-12-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37
Abstract: 一种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该生态塘系统建设双廊道式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态塘、太阳能气泵站和水体气提装置,生态塘中部设置有中间导流廊道,将生态塘划分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深度处理区三个功能区,且中间导流廊道中部设置有回流廊道;太阳能气泵站设置在生态塘一旁;水体气提装置设置在好氧区和深度处理区之间,其分别与太阳能气泵站和回流廊道连接,用以将好氧区内的水气体至回流廊道输送回缺氧区内。该系统能够增加生态塘内水体流动性和水体溶解氧,较好的平衡塘内菌藻共生系统,充分发挥细菌、藻类和植物对污水的联合净化作用,并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处理效果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531170B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110440624.1
申请日:2011-12-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37
Abstract: 一种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该生态塘系统建设双廊道式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态塘、太阳能气泵站和水体气提装置,生态塘中部设置有中间导流廊道,将生态塘划分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深度处理区三个功能区,且中间导流廊道中部设置有回流廊道;太阳能气泵站设置在生态塘一旁;水体气提装置设置在好氧区和深度处理区之间,其分别与太阳能气泵站和回流廊道连接,用以将好氧区内的水气体至回流廊道输送回缺氧区内。该系统能够增加生态塘内水体流动性和水体溶解氧,较好的平衡塘内菌藻共生系统,充分发挥细菌、藻类和植物对污水的联合净化作用,并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处理效果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549896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910050788.6
申请日:2009-05-0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02F1/46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电解脱氮除磷废水处理方法,实现在同一个电解槽中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盐以及有机污染物。采用石墨和铁板作为电极,通过间歇调换电极极性,交替改变电解除磷和电解脱氮过程,从而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盐以及有机污染物。本发明根据电解除磷和电解脱氮过程中的电解时间、电流密度、pH值、污染物去除率等参数的变化特点进行优化整合,过程中无需添加药剂即可在短时间内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盐以及有机物,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时间短、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456603A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810207219.3
申请日:2008-12-1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水库水华的方法,将水流隔板、生态浮岛、物理遮光、原位曝气技术相结合,利用水流隔板在取水口中分割出控光分离区和强化净化区,在控光分离区水面种植生态浮岛;在强化净化区的水表层设置物理遮光机构,水下配备原位管道曝气系统;源水流经水流隔板后进入控光分离区,在此区域内由于缺乏光照,有害藻类迅速浮聚于水表层,并被浮岛植物根系截留、捕集;进一步地,利用水流隔板将控光分离区处理后的源水引入强化净化区,在此区域内,利用物理遮光机构消除水下光照,同时利用原位管道曝气装置对水体实施曝气,促使水中的有害藻类逐渐消亡,最后经该强化净化区处理后的出水流入取水口,供给水厂所需。
-
公开(公告)号:CN201817307U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20540925.2
申请日:2010-09-26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02F1/461
Abstract: 一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一体化脱氮除磷电解装置,包括:电解槽、pH值电极交换电源、曝气管、电导率加药箱、电导率电极探头、加药控制面板、pH值电极探头、网状金属合金电极对、支架和空气压缩机,本实用新型整合两个反应过程中所需电极材料和pH值运行条件,通过间歇调换电极极性和增设曝气装置,实现电解脱氮和电解除磷过程在同一个电解槽内高效完成,反应过程中无需添加酸碱调节剂即能保持反应的高效进行;过程中增设的曝气管,增强了氮磷去除率,且反应电耗得到有效下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