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13313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110311712.1

    申请日:2011-10-14

    Inventor: 方明壮 覃瑜 甘霖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系统、第一小循环系统、第二小循环系统、水泵、缸体缸盖水套、设置于发动机出水口处的出水口支座、节温器、旁通管、第一组合通管、散热器、第二组合通管、暖通出水管、第三组合通管、暖通进水三通管、膨胀水箱、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暖风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因为第一小循环系统和第二小循环系统共用了一部分管路,即共用了暖通出水管、第三组合通管、暖通进水三通管依次相连的管路,使得管路设计更紧凑,安装更加便捷。

    发动机冷却系统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45501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010242860.8

    申请日:2010-07-30

    Inventor: 张帆 李坚 覃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所述水泵总成和所述节温器总成固定在前端盖上,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进水端,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发动机缸盖上,所述前端盖固定在缸体上。本发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使得冷却系统的零件尽可能的紧凑,同时,将节温器放置在发动机进水口并同时解决节温器感温的滞后问题,这样整车冷却系统的布置更加合理,提高车用空调的制冷效率。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

    公开(公告)号:CN102345500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010242849.1

    申请日:2010-07-30

    Inventor: 张帆 李坚 覃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所述水泵总成和所述节温器总成固定在前端盖上,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进水端,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缸盖上,所述前端盖固定在缸体上,所述循环回路包括高温冷却液快速回到水泵总成的暖风回路和加热节温器的节流阀体加热回路。本发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通过两个小循环回路进入前端盖水道时直接冲击节温器的感温部分,起到加热节温器的作用。同时,经过测量发动机出水口和发动机进水口处的温度差,将温度差体现在节温器的性能参数上,这样就解决了因节温器感温的滞后而可能导致的水温高现象。

    发动机冷却系统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45501B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010242860.8

    申请日:2010-07-30

    Inventor: 张帆 李坚 覃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所述水泵总成和所述节温器总成固定在前端盖上,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进水端,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发动机缸盖上,所述前端盖固定在缸体上。本发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使得冷却系统的零件尽可能的紧凑,同时,将节温器放置在发动机进水口并同时解决节温器感温的滞后问题,这样整车冷却系统的布置更加合理,提高车用空调的制冷效率。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

    公开(公告)号:CN102345500B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010242849.1

    申请日:2010-07-30

    Inventor: 张帆 李坚 覃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所述水泵总成和所述节温器总成固定在前端盖上,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进水端,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缸盖上,所述前端盖固定在缸体上,所述循环回路包括高温冷却液快速回到水泵总成的暖风回路和加热节温器的节流阀体加热回路。本发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通过两个小循环回路进入前端盖水道时直接冲击节温器的感温部分,起到加热节温器的作用。同时,经过测量发动机出水口和发动机进水口处的温度差,将温度差体现在节温器的性能参数上,这样就解决了因节温器感温的滞后而可能导致的水温高现象。

    发动机缸盖垫片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531326U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920141388.1

    申请日:2009-09-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密封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盖垫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凸筋层(1)和挡板层(2);所述凸筋层(1)和挡板层(2)进行连接;所述凸筋层(1)和挡板层(2)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包括缸孔(10)、水孔(11)以及螺栓孔(12);所述水孔(11)沿所述缸孔(10)周围分布。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压缩厚度低,密封结构合理,冷却液流动阻力小,缸体缸盖冷却效果好,局部过热减少,微密封效果好,性能可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即能使发动机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都能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解决了发动机的微渗问题,不冲缸、不漏气、不漏水、不漏油、能达到欧III、欧IV排放标准要求。

    油底壳的放油装置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266313U

    公开(公告)日:2012-06-06

    申请号:CN201120369028.4

    申请日:2011-09-30

    Inventor: 覃瑜 韦夏 甘霖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底壳的放油装置,包括壳体、放油螺母、放油螺塞,所述壳体底部为挡油板,所述挡油板设有放油开口,所述放油螺塞位于所述放油开口内、且所述放油螺塞封闭所述放油开口,所述放油螺母固定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放油螺塞旋入所述放油螺母内,所述放油螺母与所述放油螺塞为液密封配合,所述放油螺母底部设有泄油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因为所述放油螺母固定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放油螺塞旋入所述放油螺母内,所述放油螺母与所述放油螺塞为液密封配合,所述放油螺母底部设有泄油口,通过泄油口进行放油,该放油装置结构简单,放油效果好,降低成本。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

    公开(公告)号:CN201786431U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1020279253.4

    申请日:2010-07-30

    Inventor: 张帆 李坚 覃瑜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所述水泵总成和所述节温器总成固定在前端盖上,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进水端,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缸盖上,所述前端盖固定在缸体上,所述循环回路包括高温冷却液快速回到水泵总成的暖风回路和加热节温器的节流阀体加热回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通过两个小循环回路进入前端盖水道时直接冲击节温器的感温部分,起到加热节温器的作用。同时,经过测量发动机出水口和发动机进水口处的温度差,将温度差体现在节温器的性能参数上,这样就解决了因节温器感温的滞后而可能导致的水温高现象。

    油底壳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431320U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120372777.2

    申请日:2011-09-30

    Inventor: 覃瑜 韦夏 甘霖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底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底部为挡油板,所述挡油板设有放油开口和机油尺插入孔,所述挡油板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位置临近所述放油开口位置、且所述第一加强筋半包围于所述放油开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挡油板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位置临近所述放油开口位置、且所述第一加强筋半包围于所述放油开口,所以通过第一加强筋使得该挡油板受到撞击后不易弯曲,挡油板更加坚硬。

    带密封结构的油底壳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300573U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20373707.9

    申请日:2011-09-30

    Inventor: 覃瑜 韦夏 甘霖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密封结构的油底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发动机缸体相连,所述壳体与所述发动机缸体为液密封配合,所述壳体设有螺丝孔,所述壳体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螺丝孔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因为壳体与所述发动机缸体为液密封配合,密封效果好;壳体设有螺丝孔,所述壳体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螺丝孔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连接在一起,油底壳与发动机连接牢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