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地裂缝形成与发育分析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85545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729355.4

    申请日:2024-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动地裂缝形成与发育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采煤工作面试验样本基本信息;处理模型构建的基本信息并构建数值模拟模型;对模型模拟开挖并初步监测采动地裂缝产生的位置;重新对初始模型开挖,在预产生裂缝的位置周围详细布置监测点,监测采动地裂缝形成前后的应力、位移;继续开挖,监测采动地裂缝发育及修复过程的应力、位移;对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处理。本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提前预知采动地裂缝产生的位置和形态,利用数值模拟可重复同一地质条件煤层开挖的优势,分析采动地裂缝的形成与发育过程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在保证了实际地质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模拟便可获得采动地裂缝形成与发育的力学机制。

    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系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76096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666262.1

    申请日:2024-11-2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系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煤矿的地质参数,并根据地质参数,构建不同影响因子情况下地下水库的垮落岩体堆积体系,得到多个堆积体系,其中,影响因子为对地下水库的储水系数具有影响的因素,垮落岩体堆积体系用于表征采集煤矿的垮落岩体颗粒的状态;根据复杂网络算法,构建堆积体系的复杂网络图;获取复杂网络的特征参量,其中,特征参量包括平均度、中心度、聚集系数、H指数;计算特征参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在相关系数大于系数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特征参量为目标特征参量;根据目标特征参量,计算地下水库的储水系数。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储水系数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富油煤原位热解的余热回收利用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14677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559914.1

    申请日:2024-11-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富油煤原位热解的余热回收利用设备,所述富油煤原位热解的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包括:换热器外壳,气体流速转换组件,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固定设置在换热器外壳的外壁处,缓冲组件,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普通的余热回收设备在针对富油煤原位热解的高温气体产物进行余热回收时,容易出现换热不充分,余热回收不充分的问题,本申请设计了气体流速转换组件、联动组件和流量控制部,通过气体流速转换组件、联动组件和流量控制部的配合使用,在高温气体流速过快时,可以自动调节控制换热盘管输出的速度,避免了输出气流流速过快导致的换热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果。

    一种煤层顶板砾岩厚度计算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4895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046976.2

    申请日:2024-08-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种一种煤层顶板砾岩厚度计算方法,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岩层顶板砾岩厚度计算方法具体包括:采集钻井视频数据,并提取得到关键帧图像集;将所述关键帧图像集输入至顶板砾岩识别模型得到多个关键帧的第一识别结果;根据关键帧的第一识结合红外光谱图像得到当前关键帧第二识别结果;根据第二识别结果判定顶板类型,并计算得到煤层顶板砾岩厚度,通过上述步骤,本发明可以提高提高了顶板结构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升了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岩层开采区域的渗水透水预警方法、装置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08297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395698.5

    申请日:2024-04-0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岩层开采区域的渗水透水预警方法、装置和系统,该方法不同于传统漏失液量监测重点落在漏失液点位,本申请对漏失液量的监测点位较为密集,同时将漏失液量以及区间长度结合反应出裂隙具体发育情况,以此达到对覆岩透水漏失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推断,旨在减少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事故发生概率,保护煤矿工人的安全,并且不同于现有方案,本申请中的采前区域和采后区域的打孔方式均为沿着岩层破断角的斜线方向进行打孔的方式,从而提高了后续对裂隙发育度的计算的精确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方案均从纵向多次打孔,从而容易绕过渗水透水区域使得判断结果不符合实际工况,进而造成覆岩渗水透水程度的预测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矿井巷道的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03614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171010.5

    申请日:2024-02-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矿井巷道的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该方法通过先对矿井巷道中的各预设位置点的三维扫描数据,基于地球坐标系进行转换,得到多个位置信息,并根据所有的预设位置点确定至少一个表征巷道出现分支或者拐点的识别点,从而提高了后续建模的精度,之后还利用位置信息对矿井巷道的三维模型中的各位置进行修,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后续建模的精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方案仅采用模拟方法对矿井进行模拟从而并不能对矿井的存在的真实场景进行有效模拟,进而使得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较大的问题。

    一种井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49860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481297.3

    申请日:2023-11-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井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井壁结构包括:多个井壁组件,每个井壁组件环绕设置在井筒的内壁,多个井壁组件沿所述井筒的轴向方向叠加设置;连接构件,连接在轴向相邻的两个井壁组件之间,连接构件具有中空的第一腔体,且连接构件与井壁组件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本申请通过设置多个井壁组件,每个井壁组件环绕设置在井筒的内壁,多个井壁组件沿井筒的轴向方向叠加设置,并通过设置具有中空的第一腔体的连接构件将轴向相邻的两个井壁组件连接,且连接构件与井壁组件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能够减少竖向附加力对井壁的作用,井壁破裂等,有效提高井壁的承载能力,同时,能够提高连接构件的稳定性,提高井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种煤气重叠区的开采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21178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420866.3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煤气重叠区的开采方法,煤气重叠区包括多个采集区域,采集区域的地层中具有煤层和与煤层沿竖直方向上重叠的油气层,开采方法包括:将煤层划分为多个待采煤体,并选定预计钻井位置;开采对应于预计钻井位置的竖直方向上的待采煤体;充填并加固开采待采煤体所形成的采空区;基于预计钻井位置进行钻井,形成穿过采空区的油气井;开采采集区域中的其余待采煤体,充填并加固开采待采煤体所形成的采空区。在本发明的开采方法中,煤层开采与油气开采时空避让,并且通过充填加固采空区提供支撑性能,可以减少煤柱的留设,提高煤矿资源利用率,提高采空区的强度,保证采集区域内的地层稳定性,保证油气开采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气漏液等问题。

    雾化除尘装置
    9.
    发明公开
    雾化除尘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95070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939903.5

    申请日:2023-07-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雾化除尘装置,包括:容器,用以容纳液体;过滤组件,设置在容器内;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容器上,进水口位于过滤组件的下方,出水口位于过滤组件的上方;出水管,出水管的第一端与出水口连通;泵体,设置在出水管上;扇叶雾化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出水管上,扇叶雾化组件包括多个扇叶,多个扇叶中的至少部分扇叶的最大半径不同,每个扇叶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出水管的第二端与多个容纳腔连通;多个雾化喷口,每个扇叶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雾化喷口;其中,扇叶雾化组件逆时针旋转。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喷雾降尘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的防治方法、防治装置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67738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881399.8

    申请日:2023-07-1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的防治方法、防治装置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贴着第一交界面,对采空区进行注浆,形成充填区,充填区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采空区的巷道的宽度,第一交界面为孤岛工作面与采空区的交界面;贴着第二交界面,掘进孤岛工作面的巷道,第二交界面为孤岛工作面与充填区的交界面。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采用留设小煤柱的方式进行孤岛工作面巷道掘进导致孤岛工作面巷道需要承受较高的侧向支承压力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