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机
    8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54208A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210281454.1

    申请日:2012-08-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61/688 F16H61/0437 F16H63/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适当实现防止连续进行降速变速时的加速感的中断、以及变速速度的提高的变速机。所谓的双离合器类型的变速机中,在连续两次以上的降速变速的情况下,与在最开始的降速变速(时刻B~时刻)中切断离合器之后、并且在进行提高转速之后接合离合器相比,如第二次之后的降速变速开始时(时刻E)那样,在之前的降档未完成的情况下不完全切断离合器,来抑制加速感的中断。

    自动离合器控制装置
    8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54125A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210292463.0

    申请日:2012-08-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自动离合器控制装置,当在车辆的转弯行驶中进行变速器的变速时,能够根据车辆的转弯行驶的状况,进行能够获得符合驾驶者的驾驶嗜好的良好的用户使用感的变速。具有:第1基准值设定部(5c),其运算目标惯性扭矩,将从发动机(10)的当前输出扭矩减去目标惯性扭矩而得到的值作为第1、第2离合器(2a、2b)的目标传递扭矩运算,设定能够得到目标传递扭矩的第1、第2离合器的第1卡合量基准值(Ca);第2基准值设定部(5d),其设定第2卡合量基准值(Cb)。对第1、第2离合器的卡合量(C),在车辆的直行行驶中进行变速时将其控制为第1卡合量基准值,在车辆的转弯行驶中进行变速时将其控制为第2卡合量基准值。

    变速器
    8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77574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80043408.9

    申请日:2017-09-20

    Abstract: 在变速器(100)中,摆动式换挡拨叉(F2、F3)具有:本体(F2a、F3a);拨叉头部(F2d、F3d);垫(F2c、F3c);以及设置在拨叉头部(F2d、F3d)与垫(F2c、F3c)之间的支承件(F2b、F3b)。为了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以及防止齿轮滑脱,支承件(F2b、F3b)布置在朝向垫(F2c、F3c)的与参考支承部位(P2、P3)分开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通过将第二套筒(S2)和第三套筒(S3)与换挡拨叉(F2、F3)和垫(F2c、F3c)连接而形成的连接本体(A2、A3)中的转动力矩变为零。

    变速器
    8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62127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10244739.5

    申请日:2018-03-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091 F16H57/02 F16H57/023 F16H6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例如在变速器壳体的与发动机壳体抵接的抵接部设置有结构比较简单的通路,使得水、异物难以从外部进入并且能够排出内部的水。实施方式的变速器例如具备:变速机构,其构成为能够有选择地切换变速比;和变速器壳体,其具有相比设置于发动机壳体的抵接部的下端面朝铅垂方向下方露出的露出部,并设置有弯曲的通路,该通路将外部开口与比该外部开口靠铅垂方向上方的内部空间连接,该外部开口通过在露出部上从该露出部的下端面朝上方分离规定距离而设置出,且由抵接部的下端面和露出部的部分划分形成,上述变速器壳体覆盖变速机构。

    车辆的动力传递控制装置
    9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605088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580046657.4

    申请日:2015-03-31

    Inventor: 桝井勇树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致动器(ACT1、ACT2)来控制变速器(T/M)的变速档的车辆的动力传递控制装置,该车辆的动力传递控制装置的变速动作中的空档期间变短,并且,能够进行跳档换档。关于与“能够与惰轮(G1o、G2o、G3o、G4o、G5o、G6o)卡合的套筒(S1、S2、S3)”连结的多个叉轴(FS1、FS2、FS3),在第一叉轴、第二叉轴双方处于对应的中立位置时,不使第一叉轴、第二叉轴关于轴向连结,而是将一个叉轴维持在中立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致动器将另一个叉轴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啮合位置。在一个叉轴处于中立位置并且另一个叉轴处于啮合位置时,使第一叉轴、第二叉轴关于轴向连结,在通过致动器使一个叉轴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啮合位置时,同时使另一个叉轴从啮合位置移动到中立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