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2735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236517.X
申请日:2023-03-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G06F30/27 , G06N3/126 , G06F113/06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场尾流预测方法、模型及其系统,属于新能源风电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尾流截面距离风力机的距离,将风力机尾流区划分为近尾流区和远尾流区;分别对风力机近尾流区和远尾流区的尾流模型进行构造;引入尾流叠加方法构建全场尾流模型;获得最佳尾流参数数据集;以风电场来流数据为输入,尾流参数数据为输出,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建立来流信息与尾流特征之间的关系,构建出自适应风电场工程尾流模型;依据输入的来流信息,通过训练好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得到尾流膨胀率,将其与解析尾流模型结合,执行风电场内尾流相关的计算,进一步考虑了近尾流发展特征对远尾流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尾流区域的速度亏损计算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973348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96948.9
申请日:2022-12-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B63B35/00 , B63J1/00 , H04L67/12 , C02F9/00 , C25B1/04 , C25B9/00 , C25B9/65 , C02F1/00 , C02F1/469 , C02F1/44 , C02F1/04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海上风电的绿氢制储运一体化船舶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涉及海上风电开发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船舶以及设置于所述船舶内的制氢装置、储氢装置,所述制氢装置用于将海水或淡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所述储氢装置用于储存所述制氢装置产生的氢气,所述船舶用于与海上风电基站连接以及在所述海上风电基站与母港之间往来。本发明将制氢与储氢装置集成在船舶内部,同时实现海上绿氢的制、储、运一体化集成,结构简单,功能明确,可根据海上风电规模大小实现精准定制,减少施工量及成本,降低各设备的维护难度,提升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度,并可于岸上进行制造、改造、维护与维修,避免了成本高、风险大的海上与海底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14792992A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210451056.3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海上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离岸水电供应系统及方法。该水电联产系统包括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电能智能分配系统、第一稳压器、第二稳压器、水泵、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淡水箱、电解槽、燃料电池、储氢罐以及储氧罐。当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超过用户需求时,本系统可将富余电能转化为氢气或者碳氢燃料形式的化学能储存起来,当发电量不满足用户需求时,可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补充电能缺口。本发明利用电能智能分配系统来合理分配电能用于海水淡化和电解水,可最大化利用海上可再生能源来满足电能和淡水的连续稳定供应,建立了一种完全独立的、不消耗化石能源的水电供给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3441022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684969.5
申请日:2021-06-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超临界碳氢燃料蒸汽重整电加热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包括供给部分、预热部分、实验部分和产物处理部分,其中,供给部分用于向实验系统注入反应物水和碳氢燃料,预热部分用于将水和碳氢燃料分别进行预热,使水完全汽化,同时碳氢燃料达到超临界态,并均匀混合,实验部分用于模拟发动机主动冷却通道的其中一个通道,混合流体在反应器内反应,并采集实验数据,产物处理部分用于处理实验段排出的产物以及剩余的反应物。本发明的碳氢燃料和水可以分开存放,在进入重整反应器之前通过电加热预热,在气态条件下均匀混合,解决了水和碳氢燃料在液态条件下不互溶的问题,不添加乳化剂,避免对实验干扰,也避免乳化液对实验系统可能的损害。
-
公开(公告)号:CN109060872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794897.8
申请日:2018-07-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G01N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喷雾冷却实验系统测算热流密度的热源模拟装置,主要应用于喷雾冷却或者射流冷却实验台,属于散热测量领域。本发明针对喷雾冷却实验或射流冷却实验中散热的热流密度不好测算的问题,通过改变输入电压调节模拟热源功率和采集导热柱上一维热传导不同截面温度来计算热流密度,设计了一套比较可靠的热源模拟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两部分:陶瓷加热部分和导热柱测算热流密度部分。陶瓷加热部分主要是由硅电子调压器、电参数测量仪、陶瓷加热圈、隔热棉、片状散热体等组成。导热柱测算热流密度部分主要是由导热黄铜柱、热电偶以及隔热棉等组成。本发明装置具有模拟范围广、测算稳定、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948736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10284859.9
申请日:2016-05-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468 , C04B35/622 , C04B41/88 , C04B35/491 , H01L41/18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4B35/4682 , C04B35/491 , C04B35/622 , C04B41/5116 , C04B41/88 , C04B2235/3203 , C04B2235/3217 , C04B2235/9607 , H01L41/1873 , C04B41/4535
Abstract: 一种氧化锂‑三价氧化物共掺杂ABO3结构高温度稳定性压电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压电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压电陶瓷的化学通式为A1‑2xLixMxBO3,x=0.1~10mol%,或为A1‑2xLixMxTiyZr1‑yO3,x=0.1~10mol%,y=0~100mol%。制备的氧化锂‑氧化铝共掺杂钛酸钡陶瓷(LixAlx Ba1‑2xTiO3)在x=1mol%时d33=301pC/N,退极化温度接近居里温度,同样,制备的氧化锂‑氧化铅公掺杂锆钛酸铅陶瓷(LixAlxPb1‑2xZr0.52Ti0.48O3)在x=1mol%时d33=320pC/N,退极化温度接近居里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51194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0850213.7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氧化耐烧蚀SiBONC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1)将硅烷类助溶剂、醇溶剂和改性剂搅拌混匀,得到混合溶液;其中,所述改性剂为含有硼元素的化合物,所述硅烷类助溶剂为含有氮元素的硅烷类助溶剂;(2)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交联剂和水,反应后得到反应溶液;(3)将所述反应溶液依次进行固化和干燥,得到所述抗氧化耐烧蚀SiBONC气凝胶。本发明中利用含有氮元素的硅烷类助溶剂与改性剂之间的配位作用,从而将大量的硼元素引入气凝胶中实现气凝胶的改性,如此使得制备得到的气凝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耐烧蚀性和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637937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0830366.5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83 , C04B35/84 , C04B35/82 , C04B35/80 , C04B35/624 , C04B35/524 , B01J13/00 , C04B38/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烧蚀隔热碳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为:碳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将酚醛树脂、酚醛气凝胶粉末、分散剂和溶剂混合均匀,得到酚醛溶液,用酚醛溶液浸渍碳气凝胶复合材料后静置,再在400~600℃下预碳化处理;将酚醛树脂、固化剂、溶剂和分散剂混合均匀,得到修复溶液,用修复溶液一次浸渍预处理的碳气凝胶复合材料,然后进行超声处理与二次浸渍,最后依次进行凝胶、老化和碳化,重复该步骤2~5次,实现对碳气凝胶复合材料的纳米修复,制得耐烧蚀隔热碳气凝胶复合材料。本发明对传统碳气凝胶复合材料进行了微观结构优化,通过纳米修复制备工序,获得了密度低、隔热性好、烧蚀率低的耐烧蚀隔热碳气凝胶复合材料。
-
-
公开(公告)号:CN116104639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392842.7
申请日:2022-11-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F02B69/04 , C01B3/04 , F02G5/02 , F02D19/06 , F02D19/10 , F01N3/08 , F01N3/20 , F01N3/28 , B01D53/86 , B01D53/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零碳排放发动机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车用发动机及尾气后处理领域。解决了氨氢发动机冷启动时间长、NOx气体排放高以及尿素SCR技术存在的缺点的问题。它包括液氨罐、柴油罐、双燃料发动机、催化裂解反应器、吸附式固体储氨除NOx装置和脱碳装置,系统中的双燃料发动机能在冷启动和稳定运行两种工况下,分别燃用氨、柴油混合气和氨、氢混合气,实现汽车在发动机冷启动时的正常运行并缩短暖机时间,其中氢气通过将进气中的部分氨催化裂解获得;该系统同时还设有尾气后处理装置进行脱氮和脱碳,最终实现系统近零碳零污染排放的效果。本发明适用于氨燃料发动机快速冷启动及尾气零污染排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