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相变蓄冷降温系统
    7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44626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910275251.3

    申请日:2019-04-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相变蓄冷降温系统,包括蓄冷段和降温段,蓄冷段是由隧道地温能换热器、水泵、分水管、集水管和蓄冷硐室内的相变蓄冷板组成的封闭循环系统;相变蓄冷板先在蓄冷硐室内完成蓄冷,沿隧道运输到靠近隧道施工面的降温段,降温段包括降温施工台车、隔热层、移动式屏蔽门、外循环通风和内循环通风,隔热层与移动式屏蔽门在隧道开挖掌子面后方形成封闭隔热空间;降温施工台车上的降温片与水泵、分水管、集水管及相变蓄冷板形成封闭循环降温系统,与外循环通风和内循环通风对封闭隔热空间联合降温。本发明相比既有的人工制冰降温方式,具备施工便捷、能效高、可再生、运行成本低等显著的进步。

    沉管隧道接头张开量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64686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853264.7

    申请日:2018-09-1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管隧道接头张开量监测方法,是在隧道接头左、右两侧的混凝土管节内分别设置一定深度的预留孔洞,在其中一侧的孔洞内安装一根不锈钢杆,在另外一侧的孔洞内安装三根不锈钢杆,利用三个无线位移传感器将两侧的钢杆进行对接,钢杆与位移传感器之间通过钢丝进行连接,通过三个位移传感器的位移监测数据。本发明可以全方位监测管段接头的位移,包括管段接头的错动、张开和扭转等;且监测装置布设在管段结构内的预留孔洞内,不侵占隧道建筑限界,不容易被破坏。

    一种基于地下预制综合管廊的空心排桩地源换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076452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240811.8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下预制综合管廊的空心排桩地源换热系统,包括设于地面上的供能管道、地源热泵机组及蓄水池,设于地面下的连通管道、热交换管、水管、U型浸泡管、综合管廊管体;所述连通管道一侧连接于地源热泵机组,另一侧连接于预制竖向板下端;所述水管一侧连接于蓄水池,另一侧穿过连通管道并分为若干支线伸入预制空心排桩桩体内腔;所述热交换管一侧连接于地源热泵机组,另一侧穿过连通管道并分为若干支线伸入预制空心排桩桩体内腔与U型浸泡管连接。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综合管廊与空心管桩的内部空间,方便了地热系统管线的管理与维修,降低了工程的开挖与建设成本,对实现综合管廊的高效利用以及清洁能源的循环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通风降温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080817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275238.8

    申请日:2019-04-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通风降温系统,包括蓄冷段和通风降温段,蓄冷段是由隧道地温能换热器、水泵、分水管、集水管和蓄冷硐室内的相变蓄冷板组成的封闭循环系统;相变蓄冷板先在蓄冷硐室内完成蓄冷,沿隧道运输到靠近隧道施工面的通风降温段,该段包括隔热层、移动式屏蔽门、通风管、冷却管路和水泵,隔热层与移动式屏蔽门在隧道开挖掌子面后方形成封闭隔热空间,用相变蓄冷板冷却通风管内的空气,对封闭隔热空间降温。本发明相比既有的人工制冰降温方式,具备施工便捷、能效高、可再生、运行成本低等显著的进步。

    隧道伸缩式保温隔热结构及隧道保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63844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910012133.3

    申请日:2019-01-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伸缩式保温隔热结构,该结构包括骨架、柔性面料、导轨、气囊和气管,骨架是由若干拱形框架组成,各拱形框架由内、外两层柔性面料连接,骨架底端与导轨滑动配合,气囊布置在骨架的前、后两端和下端,当气囊充气时,在内、外层柔性面料与前、后两端和下端的充气气囊之间形成第一封闭空间,在裸露围岩、外层柔性面料与前、后两端和下端的充气气囊之间形成第二封闭空间。应用该结构可对隧道进行保温。本发明可快速收放、反复使用,可根据需求伸长、收缩以及转向,既可有效避免爆破对于保温结构的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又能根据实际施工条件调节,具有经济、环保、高效率等优势。

    多向振动发电装置
    7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731066B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310677372.3

    申请日:2013-12-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向振动发电装置,包括多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多方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包括基座(41)、振动杆(45)和至少三个L型压电发电晶片(42),振动杆(45)与基座(41)垂直并分离,L型压电发电晶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振动杆(45),另一端固定连接基座(41),L型压电发电晶片(42)均匀分布在振动杆(45)的四周。本发明的多向振动发电装置能够收集各个方向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一种软土基坑的降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15014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310625738.2

    申请日:2013-11-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土基坑的降水装置,包括井管和抽水装置,还包括高压喷射装置,所述高压喷射装置包括压缩机、输送管和喷射环,所述输送管顺着井管的外侧壁沿轴向布置,且输送管位于井管上口的一端连接至压缩机,所述喷射环套在井管外侧壁且与输送管连通,所述喷射环上设置有喷射孔。本发明通过对常规的降水井管结构进行改进,增加具有劈裂土体功能的高压喷射装置,通过对需要降水的目标层进行气压或水压劈裂,形成网状裂隙通道,加速低渗透性软土层的排水,增加井管降水影响半径、排水量以及排水速度,从而实现对软土地层快速有效的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

    基于振动发电的自供电型无线隧道健康监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731065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310677175.1

    申请日:2013-12-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振动发电的自供电型无线隧道健康监测装置,包括无线监控装置和多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多方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为无线监控装置供电,多方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包括基座、振动杆和至少三个L型压电发电晶片,振动杆与基座垂直并分离,L型压电发电晶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振动杆,另一端固定连接基座,L型压电发电晶片均匀分布在振动杆的四周。本发明的基于振动发电的自供电型无线隧道健康监测装置利用多方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收集各个方向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利用多方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收集转化的电能为监测传感器提供持续的电源,成本较之于更换电池的人力成本或排设电线的建设成本较为低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