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传递组合物及换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591652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863809.X

    申请日:2019-09-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传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热传递组合物包括三种组分,分别是质量占比28%-46%的1,1,1,2-四氟乙烷(R134a)、质量占比33%-71%的2,3,3,3-四氟丙烯(R1234yf)和质量占比1%-23%的反式1,3,3,3-四氟丙烯(R1234ze(E)),上述的替代R134a的热传递组合物不仅具有低GWP,零ODP的环保特性,而且热力性能优良,应用于离心式冷水机组中,容积制冷量和能效与使用R134a制冷剂的离心机组相当,且温度滑移小,可成为替代R134a的热传递组合物。

    一种适用于离心式制冷机组的热传递组合物

    公开(公告)号:CN11059165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863768.4

    申请日:2019-09-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离心式制冷机组的热传递组合物,其包括三种组分,其中第一组分为1,1,1,2,3,3,3-七氟丙烷(R227ea)或1,1,1,2-四氟乙烷(R134a)的一种,第二组分为三氟甲基甲基醚(RE143a),第三组分为2,3,3,3-四氟丙烯(R1234yf)、3,3,3-三氟丙烯(R1243zf)以及反式1,3,3,3-四氟丙烯(R1234ze(E))、1,1-二氟乙烷(R152a)中的一种。该热传递组合物GWP小于等于600,ODP为0,具备明显的环保优势。另外,该热传递组合物具备良好的热力性能,应用于离心式制冷机组系统机组,能力和能效与使用R134a工质的离心式制冷机组系统相当,能够替代R134a工质,且离心式制冷机组系统系统不做任何更改。

    油雾捕集器及净化系统
    6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496488A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910822034.1

    申请日:2019-0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雾捕集器及净化系统,油雾捕集器包括:缸体结构;冷凝组件,冷凝组件设置在缸体结构内;缸体结构上设有气体入口、气体出口,含油雾的气体经气体入口流入缸体结构内,流经冷凝组件,由气体出口流出;隔气件,隔气件设置在缸体结构内,隔气件用于隔绝流入缸体结构的气体与冷凝并储存在缸体结构内的液体,防止液体再次汽化。本发明的油雾捕集器,对气体进行净化,净化效率高。结构简单,零耗材,无污染,加工成本和维护成本低,解决了油雾捕集设备成本和耗材多,且回收难度大等问题。采用模块化设计,一套制冷系统可为多台油雾捕集器供冷,能够实现多台油雾捕集器的串联使用,进一步提供气体的净化效率。

    一种制冷剂、应用其的压缩机和空调装置或热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358503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660044.X

    申请日:2019-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剂、应用其的压缩机和空调装置或热泵装置,所述制冷剂至少包括化合物:八氟二丁烯。通过采用八氟二丁烯作为制冷剂,优选是1,1,1,2,3,4,4,4-八氟-2-丁烯(CF3CF=CFCF3)(即R1318myy(Z)),由于其具有稳定的化学键结构,体现出来其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产生的热量很小,也不会破坏臭氧,环保制冷剂,具有低GWP、零ODP,不易燃,有效解决了其他非环保制冷剂所带来的温室效应等问题,还有效解决了臭氧层破坏的问题;R1318myy(Z)在冷却器中还能够提供良好的冷却性能,即良好的能量效率和合理的冷却容量。

    可测试制冷剂导电率的流体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682862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910134209.X

    申请日:2019-0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测试制冷剂导电率的流体测试装置,包括:电阻测量模块,还包括:侧面可视化的流体测试缸,可与所述电阻测量模块电连接且设置在流体测试缸内不同高度的相互平行的测试电极。本发明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测试电极和侧面可视化的流体测试缸,当混合流体分层后,可采用电阻测量模块测量位于混合流体中同一混合层内的两块测试电极的电阻值,并计算出导电率,同时还能测量流体不同温度、压力对应的电阻率,可方便研究制冷剂的电学特性,为制冷剂选型提供给电气安全依据。

    空调系统
    6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69136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0893129.8

    申请日:2018-08-0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和喷射器。喷射器的输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口通过第三管线连接,气液分离器的排液口与蒸发器通过第四管线连接,蒸发器与喷射器的第二入口通过第五管线连接。在使用时,喷射器将冷媒的膨胀功利用起来,借助喷射器提升压缩机的吸气端压力,以满足空调系统高负荷、高压比的需求,提升低温环境下空调系统的制热量和能效比。同时,喷射器不是运动部件,无需耗电,只需给该系统提供普通工况的电量就能达到恶劣工况下的能力需求,节省电能,提高系统可靠性。

    换热系统
    6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627641B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610128268.2

    申请日:2016-0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主循环回路,主循环回路上依次设置有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喷射支路,喷射支路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连通,喷射支路的另一端与主循环回路的位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流路连接,喷射支路上设置有喷射器和位于喷射器的进液方向的第一开关阀;辅助支路,辅助支路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连通,辅助支路的另一端与第四阀口连通,喷射支路有冷媒流通时辅助支路有冷媒流通,喷射支路无冷媒流通时辅助支路无冷媒流通。本申请中的换热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系统存在换热系统能耗高、换热综合能力系数低的问题。

    多联机空调缺氟的开机检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091215B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510444304.1

    申请日:2015-07-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缺氟的开机检测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实际内机容量、实际连接管长和实际落差高度;空调开机后,判断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根据运行模式使压缩机运行此模式下预设的固定频率;获取固定频率下的室外环境温度,实际高压值和实际低压值;根据实际内机容量、实际连接管长、实际落差高度、模式判断结果及室外环境温度,获得标准高压值和标准低压值;判断标准高压值与实际高压值的高压差值大于等于预设高压差,且标准低压值与实际低压值的低压差值大于等于预设低压差,空调缺氟;否则不缺氟。其无需更改原有空调结构,且能够及时发现冷媒泄露并补充冷媒,防止压缩机缺氟情况下长时间运行造成损坏。

    一种热泵系统
    6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605820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510976703.2

    申请日:2015-1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串联在压缩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以及节流装置,热泵系统还包括:蓄热装置,蓄热装置的第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的连接,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的连接;第一控制管路,第一控制管路的第一端与蓄热装置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进气端连接;第二控制管路,第二控制管路的第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控制管路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压缩循环管路、第一控制管路和第二控制管路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具有使蓄热装置与室内换热器并联,并与室外换热器串联的蓄热控制状态,以及使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并联并与蓄热装置串联的除霜控制状态。

    压缩机模块及多模块机组、多模块机组均油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80493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557235.5

    申请日:2015-09-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模块及多模块机组、多模块机组均油控制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压缩机,至少两个压缩机带均油孔,且至少两个压缩机相互并联;油分离器,油分离器的进口与至少两个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油分离器的回油口与至少两个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一均油管,第一均油管的第一端与至少两个压缩机的均油孔连通,第一均油管的第二端与油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均油管,使得富油的压缩机油位下降,缺油的压缩机油位上升,直至各个压缩机的油位达到平衡,能够有效保证各个压缩机中的油位稳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