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486416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354337.7
申请日:2018-11-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C09D183/06 , C09D7/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化膜硅烷化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去离子水、醇和硅烷偶联剂混合,调节pH值,制成硅烷偶联剂水解液;步骤二:向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添加改性剂,水解12h以上得到硅烷水解溶液,所述改性剂为单宁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硅酸盐和锡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步骤三:将氧化膜在硅烷水解溶液中浸渍,将浸渍后的氧化膜层取出后加热固化成膜。本发明采用一种或多种改性剂来改性硅烷偶联剂水解溶液,达到改善氧化膜硅烷化处理效果,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应性强,能够显著提高硅烷膜的耐蚀性,适用于镁合金、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及阳极氧化膜的硅烷封闭处理,也可扩展应用于其他金属的表面硅烷化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5018999B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510400290.3
申请日:2015-07-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C25D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原位生长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方法。对铝合金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得到表面生长微弧氧化膜层的铝合金;电解液组成包括5g/L~10g/L氢氧化钠、5g/L~20g/L偏铝酸钠,微弧氧化处理的脉冲电流密度为10A/dm2~30A/dm2;将表面生长微弧氧化膜层的铝合金置于硝酸金属盐与硝酸铵物质的量比为1:6的混合溶液中进行反应。本发明通过调节微弧氧化电解液组成、脉冲电源参数,控制微弧氧化膜层组成及结构特征,获得利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沉积的基底膜层;实现对微弧氧化膜层缺陷的有效修复,改善微弧氧化膜层耐腐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109895B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410323852.4
申请日:2014-07-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在钢表面形成高耐蚀性镍与铬复合镀层的方法。将经过表面预处理的钢材在镀液中进行电镀,再进行后处理,所述镀液每升水含硫酸镍220‑250g、氯化镍20‑40g、硼酸20‑40g、1,4‑丁炔二醇0.2‑0.3g、阿拉伯树胶0.4g、植酸0.2g、纳米Cr粉20g,平均电流密度为2.0‑3.0A·dm‑2、脉冲频率250‑800Hz、占空比30%‑50%、镀液温度30‑50℃、搅拌速度控制在3‑5r/s。本发明与传统电镀工艺的技术相比,铬以纳米铬颗粒的形式很好的分散在镀液中,在脉冲电流的作用下铬颗粒与镍一起镀于待镀金属表面,使所获镀层厚度大,铬的分散性好,且镀层的耐蚀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03398942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310286355.7
申请日:2013-07-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N1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金属局部区域氢渗透行为实验装置。包括微电解池、腐蚀环境模拟槽,工作试样的一面为测试区、另一面为腐蚀区,微电解池的一端与工作试样的测试区接触,工作试样的腐蚀区与腐蚀环境模拟槽中的腐蚀介质接触,微电解池中的对电极、参比电极及工作试样组成三电极体系,对电极、参比电极和工作试样分别通过导线与电化学工作站的对电极端口、参比电极端口和工作电极端口相连,电化学工作站通过数据线与计算机相连。本发明了供一种用于研究金属材料局部区域在模拟应力腐蚀环境中氢渗透行为的实验装置,其测试范围可达到微米级,可以应用于特定的狭小区域例如应力集中区域,裂纹尖端区域,焊缝区域等的氢渗透行为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3897559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10105356.1
申请日:2014-03-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C09D163/02 , C09D7/12 , C09D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环氧带锈涂装涂料。包括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的重量组成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10-40%,二甲苯10-20%、正丁醇4-8%、乙醇5-10%,植酸2-6%、三聚磷酸铝5-20%,体质填料10-30%;所述B组为卡德莱2015腰果改性长链酚醛胺固化剂;A组分与B组分的重量比为3-10:1。本发明因其优异的涂装性能和低成本等特点被较多的应用在重防腐环氧涂料领域。涂料中特别添加植酸,三聚磷酸铝,它们能够稳定锈层,减缓界面腐蚀,并且转化锈层,提高附着力,提高环氧树脂的交联程度,使得漆膜更加致密。
-
公开(公告)号:CN103398942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286355.7
申请日:2013-07-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N1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金属局部区域氢渗透行为实验装置。包括微电解池、腐蚀环境模拟槽,工作试样的一面为测试区、另一面为腐蚀区,微电解池的一端与工作试样的测试区接触,工作试样的腐蚀区与腐蚀环境模拟槽中的腐蚀介质接触,微电解池中的对电极、参比电极及工作试样组成三电极体系,对电极、参比电极和工作试样分别通过导线与电化学工作站的对电极端口、参比电极端口和工作电极端口相连,电化学工作站通过数据线与计算机相连。本发明了供一种用于研究金属材料局部区域在模拟应力腐蚀环境中氢渗透行为的实验装置,其测试范围可达到微米级,可以应用于特定的狭小区域例如应力集中区域,裂纹尖端区域,焊缝区域等的氢渗透行为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212284128U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20915972.4
申请日:2020-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02B3/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大米开糙冲压磨米刀组,包括:刀体上板,第一刀体立板,第二刀体立板,刀片连杆,冲压刀片,回弹板,紧固螺栓;所述第一刀体立板,第二刀体立板相对设置,通过紧固螺栓与刀体上板连接;所述第一刀体立板与第二刀体立板对称设置有刀片连杆通孔;所述冲压刀片的放置方式为两片的刀片凸点面对立放置;所述冲压刀片通过刀片凸点面安装在刀片连杆上;所述刀片连杆通过连杆通孔与第一刀体立板和第二刀体立板连接;所述回弹板安装在刀体上板的下方,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回弹板设置有与刀体上板对应的长槽;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米糠排出不完全、拆卸清理费时费力、圆杆连接刀片易倾斜碎米率高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5027521U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520757831.3
申请日:2015-09-28
Applicant: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13/00
Abstract: 一种水下连接器外载荷的加载装置,包括:一侧壁,安装在侧壁底部的底座,其中,侧壁、底座上分别安装有数组齿轮齿条调整装置,安装在侧壁上的齿轮齿条调整装置上水平安装有数组液压缸,该液压缸的底端与一拉压传感器连接,用于对水下连接器进行外载荷加载;液压缸的顶端设有载荷连接板,该液压缸与载荷连接板连接,用以对水下连接器进行扭矩加载;安装在底座上的齿轮调整装置上竖直安装有一组液压缸,载合连接板的底面安装有一上法兰;载荷连接板底面上安装有数个丝杠调整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水下连接器施加不同的外载荷,不仅为水下连接器在海底管道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对外载荷的承载能力的测试;而且,降低水下连接器的测试周期及测试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04679447U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20401853.6
申请日:2015-06-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腐蚀环境下的长寿命参比电极。电极芯体为热压烧结的电极芯体,电极壳体由上端体、中端体和下端体构成,中端体与下端体连成一体,上端盖与上端体通过螺纹连接且上端体与中端体之间设置由第一氟橡胶垫和第一微孔陶瓷构成的隔离套件,上端体与上端盖之间设置防爆垫,电极耐高温引线一端穿过电极上端盖、防爆垫与电极芯体连接,电极芯体利用定位垫固定在上端体内,在定位垫与防爆垫之间由固态粉末环氧树脂密封,下端盖与下端体之间安装第二氟橡胶垫与第二微孔陶瓷芯。本实用新型所述参比电极能够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使用,从而达到耐高温、耐高压、免维护、长寿命的使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12328397U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20915936.8
申请日:2020-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滚轴式磨米带托板装置,涉及一种磨米带托板装置,包括:左轴承固定立板,连接板,滚轴,右轴承固定立板,轴承;所述左轴承固定立板和右轴承固定立板相对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板固定安装;所述轴承穿过滚轴,将滚轴安装在所述左轴承固定立板和右轴承固定立板之间;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平面板磨米带托板装置摩擦系数大,在工作时磨米机的碾磨腔内温度上升快且高,极易造成磨米砂带使用寿命减短,并且高温会影响出米质量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