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9185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730478.3
申请日:2024-06-06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计算复杂度和域适应性的群智能体轨迹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S1:获取智能体轨迹及初始关联,分别由节点和边表示,构建空间边特征有向图和时间边特征有向图;步骤S2:空间边特征有向图和时间边特征有向图分别进行节点‑边特征融合处理,得到增强的空间交互特征和增强的时间交互特征;步骤S3:增强的空间交互特征和增强的时间交互特征分别利用混合特征注意力网络自适应捕捉空间全局交互特征和时间全局交互特征;步骤S4:基于空间全局交互特征和时间全局交互特征构建残差聚合模块的空间邻接矩阵和时间邻接矩阵,利用所述残差聚合模块的空间邻接矩阵和时间邻接矩阵融合空间轨迹和时间运动,得到增强的时空轨迹;步骤S5:对增强的时空轨迹使用时间卷积网络生成当前场景中所有智能体的轨迹预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149688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010076649.7
申请日:2020-01-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窝纤维结构的复合陶瓷,包括区划形成多个隔室的胞壁以及填充在隔室内的胞体;胞壁的材质为高韧性陶瓷,胞体的材质为高强度陶瓷;制备过程为制备高强度陶瓷浆料和高韧性陶瓷浆料;在铸造模具中插入石蜡芯占位,在铸造模具中注入高强度陶瓷浆料,待高强度陶瓷浆料固化后,加热使石蜡芯融化流出,形成胞壁和由胞壁围成的隔室;在铸造模具中注入高韧性陶瓷浆料填充隔室的空间,待高韧性陶瓷浆料固化后将得到的具有蜂窝结构的湿坯体;的蜂窝结构的湿坯体经过压制处理、烧结处理得到的蜂窝纤维结构的复合陶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陶瓷结构可控性能好、强度高、韧性好、高透光和不老化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682919A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910965280.2
申请日:2019-10-11
IPC: B60W5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tacked LSTM的电动汽车短程车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加速驾驶意图模糊推理器;S2、构建制动驾驶意图模糊推理器;S3、构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S4、构建用于电动汽车短程车速预测的Stacked LSTM神经网络;S5、用构建好的训练集对所述Stacked LSTM神经网络进行训练;S6、向所述Stacked LSTM神经网络输入实时的电动汽车速度、电动汽车加速踏板开度和加速踏板开度变化率、电动汽车制动踏板开度和制动踏板开度变化率,进行电动汽车短程车速预测,输出电动汽车短程车速序列。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提高车速预测精度、缩短预测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5277895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510641657.0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上海凌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联电池组功率状态SOP的在线估计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电池参数及电池动态效应的递推在线辨识;基于电压限制的下一时刻的电池SOP计算;基于电压限制的下一时刻以后时刻的电池SOP计算;基于电流限制的下一时刻的电池SOP计算;基于电流限制的下一时刻以后时刻的电池SOP计算;基于电压限制和电流限制综合的下一时刻的电池SOP、下一时刻以后时刻的电池SOP的在线估计。本发明考虑了电池电压和电流工作窗口对峰值功率的影响,能同时实现高精度的SOP的单步预测和多步预测,能有效防止电池在实时运行过程中被滥用、帮助其它相关系统实现最优化的能量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05292109B
公开(公告)日:2017-12-29
申请号:CN201510641712.6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上海凌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2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品质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在线接收或识别混合动力系统运行及车辆的状态信息、驾驶员操作信息;步骤2:执行驾驶员指令扭矩、指令功率控制;步骤3:执行车辆动力与能量管理控制,计算出对各动力源的初级控制指令并进行运行模式切换判断;步骤4:执行基于车辆冲击度预测和反馈的模式运行动力品质主动控制;步骤5:执行基于动力源转速预调节和反馈的模式切换动力品质主动控制;步骤6:执行基于特征工况主动捕捉的动力源动态响应特性自学习;步骤7:输出控制指令给个动力源。本发明实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品质的实时控制的诸多问题,具有动力品质好、易于实车实现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494415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855507.5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凌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23 , Y02T10/62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途适应的二档多模无级变速电传一体化动力系统,其包括第一电机等,行星齿轮系包括齿圈、行星架、太阳轮,第一电机的转子与行星齿轮系的齿圈相连接,第二电机的转子分别与行星齿轮系的太阳轮、传动链的输入端相连接,换档装置与减速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并实现行星齿轮系的行星架、传动链的输出端到减速差速器的动力传递控制,减速差速器的输出端与二个车轮通过二个半轴相连接,电机控制装置与储能装置相连接并进行电能传递,电机控制装置还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相连接并输出控制指令。本发明具有更好的与现有车辆的技术继承性以及整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低排放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96639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210462148.8
申请日:2012-11-1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压差式接触点移动系统,包括:进气门、排气门、压气机、涡轮、杠杆、挺杆、凸轮、凸轮轴、容积腔、移动体、连接管和弹簧,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容积腔的左壁面有一个安装孔,移动杆的一端穿过容积腔左壁面上的安装孔后与移动体的左壁面固结在一起,移动杆的另一端与凸轮轴相连接。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大于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左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大;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小于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右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小。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气门升程可变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2966404A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10461481.7
申请日:2012-11-1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F01L13/00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拉伸式接触点移动系统,包括:进气门、排气门、压气机、涡轮、杠杆、挺杆、凸轮、凸轮轴、容积腔、移动体、连接管和弹簧,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容积腔的左壁面有一个安装孔,移动杆的一端穿过容积腔左壁面上的安装孔后与移动体的左壁面固结在一起,移动杆的另一端与凸轮轴相连接。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大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左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大;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小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右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小。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气门升程可变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2420447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394407.3
申请日:2011-12-0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串联电池组的充放电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包括:根据串联电池组中电池单元数量而设置的n个电池单元复合型均衡模块、由主控制模块和高压DCDC模块组成的电池模组均衡模块;其中,n≥1,所述电池单元复合型均衡模块对应一个由k个串联的电池单元组成的电池模组,其中k>1;所述电池单元复合型均衡模块由开关矩阵、本地控制模块、低压DCDC模块、k个放电均衡电路和模式控制开关组成。本发明的串联电池组的充放电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可靠性高、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全面、易于规模化、产业化制造和应用,可用于如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需要使用串联电池组、电容组的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2019847A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1010571618.5
申请日:2010-12-0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B60K6/4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23 , Y02T10/6243
Abstract: 一种汽车混合驱动技术领域的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发动机、第一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二离合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减速装置、减速差速装置、储能装置和电机控制装置,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与第一离合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离合器的输出端与第一电机的转子相连接,第一电机的转子与第二离合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电机的转子与第二电机减速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离合器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机减速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电机减速装置的输出端再与减速差速装置相连接,减速差速装置输出动力至车轮,电机控制装置的输入端与储能装置相连接并将电能分别输出至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本发明实现了高性能、低开发成本、低系统成本的有机结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