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酮‑锰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905371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097622.4

    申请日:2017-02-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黄酮类‑锰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以穗花杉双黄酮为配体,锰离子为中心离子,经反应得到穗花杉双黄酮‑锰配合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高分辨质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本发明研究了穗花杉双黄酮‑锰配合物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MTT法表明穗花杉双黄酮‑锰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抗肿瘤活性强于穗花杉双黄酮;邻苯三酚自氧化法、ABTS法均表明穗花杉双黄酮‑锰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穗花杉双黄酮本身。双黄酮类‑锰配合物的形成,提高了穗花杉双黄酮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有望用于药物的开发。

    双黄酮‑钴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883273A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710097621.X

    申请日:2017-0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F15/0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黄酮类‑钴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以穗花杉双黄酮为配体,钴离子为中心离子,经反应得到穗花杉双黄酮‑钴配合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高分辨质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本发明研究了穗花杉双黄酮‑钴配合物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MTT法表明穗花杉双黄酮‑钴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抗肿瘤活性强于穗花杉双黄酮;邻苯三酚自氧化法、ABTS法、FRAP法均表明穗花杉双黄酮‑钴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穗花杉双黄酮本身。双黄酮类‑钴配合物的形成,提高了穗花杉双黄酮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有望用于药物的开发。

    利用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在测定CH<sub>3</sub>COO<sup>‑</sup>中的应用及其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59886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410677027.4

    申请日:2014-1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测定CH3COO‑的应用和一种利用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对醋酸根离子(CH3COO‑)的测定方法,属光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其步骤如下:(1)制作标准曲线:在待测溶液CH3COO‑的浓度范围内配置至少5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在这至少5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中加入浓度相同的槲皮素溶液,确定荧光强度与CH3COO‑的浓度的定量关系;(2)将槲皮素加入到待测CH3COO‑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中,配置成与步骤(1)槲皮素浓度相同的溶液,记录溶液的荧光强度;(3)根据定量关系确定待测溶液CH3COO‑的浓度。本发明的测定过程具有简单、灵敏、准确等特点。

    一种冰片酯基卟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12999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510282298.4

    申请日:2015-05-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87/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冰片酯基卟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冰片酯基卟啉具有式(I)通式,其中,R为H、五氟苯基、2,6-二氯苯基、4-硝基苯基或4-氰基苯基。制备方法为在氩气保护下,芳醛和二吡咯甲烷衍生物在对催化剂和氧化剂用下通过一步反应生成冰片酯基卟啉衍生物。该制备方法具有反应步骤简单、反应选择性好、得率高等优点。

    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酚酸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11845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10150791.1

    申请日:2013-04-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酚酸的方法,属于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领域。其步骤如下:将银杏酚酸含量为3500~4500 ppm的银杏叶提取物用乙醇溶液溶解,加入正己烷,在室温下进行洗涤;在洗涤时,加入氯化锌,得到银杏酚酸含量为0ppm的银杏叶提取物。本发明以65%~75%的乙醇溶液为溶剂,以正己烷为洗涤剂,并加入氯化锌,不仅可以降低洗涤次数,而且可以提高银杏叶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用正己烷洗涤3次即可得到酚酸含量为零的银杏叶提取物,降低洗涤次数,减少了有效成分的损失量和溶剂残留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得产品质量稳定,室温下操作,工艺简单,溶剂和洗涤剂用量少,且可以回收再利用,适合工业化生产。

    利用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在测定F-中的应用及其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06947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677667.5

    申请日:2014-1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测定F-的应用及其一种利用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对氟离子(F-)的测定方法,属光分析检测技术领域。一种利用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对F-的测定方法,其步骤如下:(1)制作标准曲线:在待测溶液F-的浓度范围内配置至少5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在这至少5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中加入浓度相同的槲皮素溶液,确定荧光强度与F-的浓度的定量关系;(2)将槲皮素加入到待测F-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中,配置成与步骤(1)槲皮素浓度相同的溶液,记录溶液的荧光强度;(3)根据定量关系确定待测溶液F-的浓度。本发明的测定过程具有简单、灵敏、准确等特点。

    硅-硼溶胶改性杨木纤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05472B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010230321.2

    申请日:2010-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硅-硼溶胶改性杨木纤维的方法。包括工艺步骤:杨木纤维制备;硅-硼溶胶制备;杨木纤维改性;中密度纤维板压制。本发明的优点:以木纤维为研究对象,以正硅酸乙酯为起始物,以硼酸为添加剂,以盐酸为催化剂,以独特的配比关系制备溶胶。本专利从细胞/纳米水平上对材料的结构进行改变,解决了木质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差、易腐朽、易燃等问题。中密度纤维板性能:内结合强度0.56-0.79Mpa,静曲强度25-26Mpa;吸水厚度膨胀率14.8-14.36%;氧指数31-34%。未用溶胶处理纤维在相同条件下压制的纤维板吸水厚度膨胀率为35.9%,氧指数20%。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能明显提高。

    杨木纤维/Al2O3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45967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910233874.0

    申请日:2009-10-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杨木纤维/Al2O3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以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杨木纤维/Al2O3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点燃时间等。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无机纳米Al2O3改性后,45s和175s出现的热释放峰值明显减弱,热释放速率明显降低,平均热释放速率下降了38%,热释放速率峰值下降了25%;总释放热下降了38%;点燃时间延长了一倍。杨木纤维/Al2O3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明显提高。

    硅-硼溶胶改性杨木纤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05472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1010230321.2

    申请日:2010-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硅-硼溶胶改性杨木纤维的方法。包括工艺步骤:杨木纤维制备;硅-硼溶胶制备;杨木纤维改性;中密度纤维板压制。本发明的优点:以木纤维为研究对象,以正硅酸乙酯为起始物,以硼酸为添加剂,以盐酸为催化剂,以独特的配比关系制备溶胶。本发明从细胞/纳米水平上对材料的结构进行改变,解决了木质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差、易腐朽、易燃等问题。中密度纤维板性能:内结合强度0.56-0.79MPa,静曲强度25-26MPa;吸水厚度膨胀率14.8-14.36%;氧指数31-34%。未用溶胶处理纤维在相同条件下压制的纤维板吸水厚度膨胀率为35.9%,氧指数20%。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能明显提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