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93602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579920.2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上海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综合管道监检测实验平台,属于管道流动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包括管道系统、温控系统、注入循环系统、计量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及辅助系统,所述管道系统,其包括自上向下的十四段水平设置的管路和多个不锈钢弯管;管道设置两段堵塞、泄漏、腐蚀模拟段,模拟段采取易于更换的结构设计,并在位于靠近堵塞、泄漏及腐蚀模拟段附近设有两个蓝宝石可视管段;所述注入循环系统、计量监测系统、辅助系统分别与管道系统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通过防爆通讯管线与系统所有传感器连接,整套设备设计简洁,系统之间独立控制,易于操作。与传统实验相比,该平台系统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630542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211187180.X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壁加筋结构的加筋布局优化方法,将待优化的薄壁结构基底曲面生成三角形网格曲面基于共形映射建立基底曲面和参数空间平面的映射关系在参数空间中进行组件布局以模拟参数空间的加强筋,基于共形映射的节点坐标变换将参数空间的加强筋映射为物理空间的加强筋网格模型;基于形状灵敏度分析方法,采用MMA求解器更新设计变量。本发明采用显式几何参数构建并描述参数空间的组件型加强筋,通过共形映射技术构建参数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映射关系,实现物理空间中复杂曲面上的加筋模型的建立。对整个结构采用高精度的随体壳单元进行,可以准确捕获结构的响应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6563488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095648.0
申请日:2023-02-1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G06T17/20 , G06N3/08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点云体柱化的三维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将所取范围内的点云数据进行体柱化,将每个体柱内的点云按照高度方向划分为4个单元,按照不同的高度,对4个单元内的点云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经过全连接网络进行升维,最后将升维后的特征并联的拼接在一起进行特征的融合以减小其在高度方向上压缩时造成的信息损失。本发明在体柱的不同高度上分别进行了特征的提取与融合,使其能够在生成二维的伪图像过程中保留不同高度物体的特征,有利于对于不同高度物体的检测。本发明是局部采用体素化进行特征的升维与聚合,随后对聚合的特征进行伪图像生成,使其可以采用现有的处理二维图像的成熟架构,减少了运算速度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检测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535279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496520.5
申请日:2023-05-0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C07B41/06 , C07C45/28 , C07C201/12 , C07C253/30 , C07D307/46 , C07D333/22 , B01J27/26 , B01J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氮化碳光活化分子氧无溶剂氧化芳香族C‑H键的连续和间歇方法,具体是以金属粒子/卤素/CN作为光催化剂,芳香烷烃作底物,分子氧作氧化剂,使用或不使用引发剂的情况下,提供碱性环境,在光照条件下制备得到酮类化合物,将其用于室温、常压、无溶剂条件下光催化选择性氧化EB,连续流动装置大幅缩短了氧化所需的时间。不仅如此,Br‑CN催化剂对烷基芳香烃苄位C‑H键的选择性氧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此外,Br‑CN催化剂还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间歇或连续装置均可以获得高选择性产物,这项工作为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烷基芳香烃苄位C‑H键氧化生产高选择性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6523628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527944.3
申请日:2023-05-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nventor: 赵国辉
IPC: G06Q40/03 , G06Q40/02 , G06F18/10 , G06F18/2113 , G06F18/243 , G06N5/01 , G06N2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公共信用大数据的信用模型定义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收集并整合用户信用数据,得到金融信用相关信息;定义用户信用数据的类型以及数据属性,并进行数据清洗,构建相应的信用数据集;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信用数据集,了解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量与预测值之间的关系,筛选影响信用的因素数据;构建模型,对数据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选取重要的数据特征,建立训练数据集决策树;拟合解释变量与违约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发明通过公用大数据收集用户信用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更好地拟合解释变量与违约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预测后续客户信用的评级,从而达到降低征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519525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456137.7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控刀具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监测系统,包括刀具性能评价模块、刀具出厂质量检测模块和刀具状态监测模块;所述的刀具性能评价模块包括切削力评价模块、加工质量评价模块、寿命评价模块和稳定性评价模块;所述的刀具状态监测模块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磨损预测模型训练模块和状态监测模块。本发明可以在刀具生产使用的各个环节及时的发现问题,在刀具制造过程中,可及时的发现有制造缺陷的刀具。在刀具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及时的发现刀具的磨钝、崩刃等情况,消除其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产品的质量。本发明将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集成到数据库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各环节数据的利用率,减少了有用数据的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6511081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456130.5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控刀具的全刀面缺陷质量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直线滑台、视觉装置支架、视觉检测装置、转台、刀具翻转装置、四棱镜、刀具分拣装置、电机支架、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转台支架、置物台、刀具、底座、十字滑台和L型支架。所述转台上沿周向均匀分布三个工位,分别为检测工位、刀具安装工位和分拣工位。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全刀面缺陷质量检测装置以实现对刀具全刀面缺陷的检测,并对刀具生产过程形成反馈,有效避免不合格刀具参与到切削加工过程。本发明在使用时仅在刀具安装在置物台时需要人工参与,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提高检测效率,极大减小了检测质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5401534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211051439.8
申请日:2022-08-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微阵列模具保形保性仿形抛光方法,该抛光方法具体为微振动抛光。通过制作与微阵列模具面形相符的仿形抛光工具头,在仿形抛光工具头和微阵列模具之间加入磨料,通过XY二维电移台实现微阵列模具或仿形抛光工具头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进行微振动。仿形抛光工具头和微阵列模具之间的磨料在二者的相对压力和相对移动下产生微切削作用以去除材料,从而去除微模具表面的刀纹、划痕等缺陷。该方法可摆脱微阵列模具特征点尺寸极小的限制,同时抛光微阵列模具上的所有特征点,效率高,且不会破坏微阵列模具的面形精度,可以达到较高的面形精度和表面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401530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211044430.4
申请日:2022-08-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微阵列模具控形柔性抛光方法,为控形柔性抛光。方案一:工件下方安装磁铁,使配制的磁性磨料在磁场力作用下与工件表面贴合并产生接触压力;工件上方安装磁性抛光工具,通过在工具上吸附球形磁铁使其磁化,具备吸附磁性磨料的能力;抛光工具自身旋转,在磁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工具尖端的磁性磨料形成球状抛光头。方案二:采用剪切增稠液,将球头铣刀安装在工件上方,通过球头铣刀的高速旋转,带动剪切增稠液旋转并产生相对的剪切运动,在剪切增稠效应的作用下进行抛光。上述两种方案可以适应微阵列模具特征点的曲率,达到保持微阵列模具面形的目的,可以抛光磁性和非磁性材料,适用范围广。本发明可实现对微阵列模具的高效抛光,克服微阵列模具抛光过程中面形精度和表面质量较低的问题,保持微阵列模原有的面形精度并获得较高的表面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478898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64022.2
申请日:2023-04-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C12N1/21 , C12N15/113 , C12N15/55 , C12N15/74 , C12N15/66 , C12P7/28 , C12P7/16 , C12P7/06 , C12R1/1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经CRISPR技术改造hrcA的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属于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抑制热激蛋白负调控因子基因的表达提高梭菌抗逆性,具体是通过CRISPR/d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抑制热激蛋白负调控因子相关基因hrcA的表达,从而调控其他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hrcA的表达后,改造菌株的抗酸性和丁醇耐受性相对于出发菌株有较显著变化。本发明所述经CRISPR/dcas9技术改造hrcA的梭菌在工业发酵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