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太阳能和MCFC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复合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922686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110081972.8

    申请日:2021-01-21

    Inventor: 李超 毕天骄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太阳能和MCFC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复合发电系统,涉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领域。所述集成太阳能和MCFC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复合发电系统,包括: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塔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和MCFC捕集二氧化碳系统;所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塔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和MCFC捕集二氧化碳系统通过共用换热设备相互耦合连接。本发明利用塔式太阳能集热技术,进一步加热燃气轮机排烟,可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以及提升余热锅炉进口烟气温度,提高蒸汽循环的发电功率;本发明利用MCFC捕集二氧化碳,减少了发电系统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MCFC在捕集二氧化碳过程中,释放电能,增加了系统发电量。

    回热式联合循环与联合循环动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646155A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210119740.1

    申请日:2022-01-28

    Applicant: 李华玉

    Inventor: 李鸿瑞 李华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回热式联合循环与联合循环动力装置,属于热力学能源与动力技术领域。回热式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十二个过程一‑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12,M1千克工质吸热过程2b,(M1+M)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b3,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8a,M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ab,(M2‑M)千克工质升压过程a3,M3千克工质吸热过程34,M3千克工质降压过程45,M3千克工质放热过程56,M3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7,M3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其中,M3为M1与M2之和,M3千克工质进行56过程的放热用于M3千克工质的吸热或用于(M1+M)千克工质和M3千克工质二者的吸热。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级间再热透平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635764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011490238.9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级间再热透平系统,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供热系统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供热系统用于向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提供热量,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包括透平机;超临界二氧化碳供热系统包括第一高温储热介质罐和第二高温储热介质罐,所述第一高温储热介质罐与所述换热器连通,并对经过所述换热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加热,加热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进入所述透平机,第二高温储热介质罐通过热管系统向透平机内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提供热量。本发明实现不增加再热投平台数的情况下,提高透平做功能力,提高发电量,进一步提升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系统效率。

    一种超临界145MW等级一次中间再热反动式汽轮机

    公开(公告)号:CN114483227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604146.3

    申请日:2021-12-24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145MW等级一次中间再热反动式汽轮机,本发明涉及一种145MW等级汽轮机,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中小型汽轮机缸效率低,循环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包括高压缸、中低压缸、前轴承箱、中轴承箱、后轴承箱、高压转子、中低压转子、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主油泵、推力轴承和两滑移机构,中低压转子的电端套装有第三轴承,高压转子的电端和调端分别套装有第二轴承和第一轴承,第一轴承位于前轴承箱内,第二轴承位于中轴承箱内,前轴承箱和中轴承箱底部设有一个滑移机构,第三轴承位于后轴承箱内,高压缸支撑在前轴承箱和中轴承箱上;中低压缸的调端支撑在中轴承箱上,电端支撑在基础上,本申请属于汽轮机领域。

    在深部含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上开展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84569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336276.3

    申请日:2021-1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在深部含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上开展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工程场地选址、钻井施工、地面储能系统布置、二氧化碳运输与注采和系统运行期监测与反馈。通过对工业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收集,经管道或者罐车运输到选定场址,利用太阳能、风能产生的富余电力源源不断将二氧化碳压缩并注入到含水(咸水)层中,实现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和电力存储,并在用电高峰时段从咸水层中抽采部分二氧化碳进行发电,并将发完电的二氧化碳重新注入到含水(咸水)层进行封存。本发明在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封存的同时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和不可控等问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一种能量利用系统
    4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914954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280626.9

    申请日:2021-11-01

    Inventor: 金建祥 王俊峰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量利用系统,通过利用热泵系统极高的制热转换效率,将热源中的热能转化为品位更高的热能并存储至储热系统内,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将储热系统内的储存热能通过第一换热系统释放至吸热介质供应系统的吸热介质内,之后将吸热后的吸热介质输出至外部用热设备,有效地提高了对能源的利用率。同时,本发明进一步将火力发电系统的自发电和/或蒸汽分流至热泵系统内,提供热泵系统所需的电能和/或驱动力,由于这些驱动能量来源于火力发电系统本身,从而使得火力发电系统能够在锅炉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降低火力发电系统输向外部电网的电力输出负荷,扩大火力发电系统输出负荷的调节范围,提高了火力发电系统对电网的调峰能力。

    燃煤发电系统及其S-CO2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622817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010512983.2

    申请日:2020-06-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煤发电系统及其S‑CO2循环系统,燃煤发电系统的S‑CO2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和透平机组;其中,透平机组包括依次串联的前级加热器、前级透平机、末级加热器和末级透平机,压缩机组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分流管道与透平机组连通,且分流管道与透平机组的连通位置位于前级透平机的吸气口的下游;分流管道上设置有辅助回热器和辅助加热器,且辅助回热器位于辅助加热器的上游。上述燃煤发电系统的S‑CO2循环系统中,减少了进入前级加热器的气体的质量流量,有效降低了锅炉阻力,减小了锅炉压降;还使得循环效率显著高于再压缩循环,在燃烧相同煤量条件下,实现了更高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