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装置以及形成方法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81358A

    公开(公告)日:2007-06-13

    申请号:CN200580022535.8

    申请日:2005-06-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9/20

    Abstract: 一种形成装置和形成方法。形成装置包括:膜拉出机构(22),从其一端由该转移膜的卷绕体将转移膜拉出,该转移膜的一预定层在基膜上形成;膜传输机构(1、4、23、7),将所拉出的转移膜传输至下游;转移机构(6、17、18),通过压合并加热转移膜将预定层转移到安装在可移动安装台(14)上的板上;膜卷起机构(8),卷起转移膜同时将基膜从转移膜剥除;移动机构(10、11、12、13),与转移机构形成在同一封装(BD)上,用于移动安装台;压合机构(9、24),形成于该封装上,用于压合安装台上的板;以及控制部分(52),响应于来自外部源的操作指令,控制各个操作以将预定层转移到板上并压合该板。通过这种形成装置的单个单元,自动执行转移和压合。

    附有金属背层的荧光面的形成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507645A

    公开(公告)日:2004-06-23

    申请号:CN02809750.5

    申请日:2002-05-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29/28

    Abstract: 本发明的附有金属背层的荧光面的形成方法,包括荧光面上形成的金属膜的规定区域上使用可将该金属膜溶解或氧化的溶液将其溶解/去除或形成高电阻的工序。金属膜的一部份被除去或形成高电阻后,其残留端部上还可覆盖绝缘性或高电阻的无机材料。甚至,可在溶解或氧化液中添加绝缘性或高电阻的无机材料,在进行金属膜的溶解/去除或形成高电阻处理的同时,让无机材料覆盖处理端部。如此,可获得能够防止因放电导致电子发射元件或荧光面受到破坏、劣化的附有金属背层的荧光面。

    带金属衬背的荧光层及其形成方法和图像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471722A

    公开(公告)日:2004-01-28

    申请号:CN01818094.9

    申请日:2001-10-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29/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金属衬背的荧光层,该带金属衬背的荧光层具有荧光层与金属衬背层接触面积的比例为30%以上的附着度。在FED中,能够抑制发光亮度降低(膜烧坏),改善亮度特性。再者,通过将金属衬背层的膜厚设为5至100nm,且光透过率低于10%,可获得反射性强且高亮度的显示。这种带金属衬背的荧光层,是在透光性基板内表面所形成的荧光层上,可使用转印膜将金属膜转印而形成。

    彩色显象管
    4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8741A

    公开(公告)日:1996-12-25

    申请号:CN96105850.1

    申请日:1996-05-10

    Abstract: 彩色显象管由面板12及荧光体屏面18构成的。荧光体屏面在面板的内面上形成,包括红、绿、蓝荧光体层。在面板的内面及荧光体屏面之间设置的滤色层20,分别面对荧光体屏面的三色荧光体层R、G、B而设置,包括有与各色对应的三色滤光部分。各色滤光部分对于相对应颜色的荧光体层发出的光中最大强度发光光谱波长±20纳米范围内波长的光,其透射率高于对波长在400至650纳米范围之内上述范围之外的光的透射率。在面板外面形成共同外面滤光层22,该滤光层对于三色的荧光体层最大强发光光谱波长±纳米范围以外的一定频带具有最大的吸收,并能补充完善彩色滤光层的光吸收性。

    彩色显像管
    5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406B

    公开(公告)日:1992-09-23

    申请号:CN90103379.0

    申请日:1990-06-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29/327 H01J29/32 H01J29/322 H01J29/325

    Abstract: 一种在荧光面上形成光吸收物质层、且在由该光吸收物质层隔开的孔部上设置荧光体层的黑底型彩色显像管,其特征在于:设所述光吸收物质层的透光率为T、光吸收物质层中的发光面积对所述荧光面面积的比率为a、光吸收物质层对所述荧光面面积的比率为b、在孔部的发光面积与孔部面积的比率为r,则这些量满足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