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狭缝直肋的尾缘半劈缝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1502771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330547.3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狭缝直肋的尾缘半劈缝冷却结构,在叶片尾缘部分设置有半劈缝,且半劈缝使叶片尾缘压力面和叶片尾缘吸力面内部形成的空腔与外部相连,在半劈缝壁面上等间距布置多个分隔肋与狭缝直肋,这样可以在不增加冷气流量的条件下,通过狭缝直肋的扰流作用提高对流换热系数以及换热面积,带走更多来自叶片尾缘吸力面的热量,同时狭缝直肋上的狭缝结构又能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小扰流对半劈缝壁面气膜冷却的影响,避免高温燃气对半劈缝壁面的烧蚀。该狭缝直肋加工制造方便,具有良好的换热特性,可以适用于各种尾缘半劈缝结构。

    一种适用于高温涡轮叶片的带间断直肋半劈缝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1305906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243323.9

    申请日:2020-03-3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温涡轮叶片的带间断直肋半劈缝冷却结构,包括叶片尾缘吸力面、叶片尾缘压力面、肋片以及分隔板。叶片尾缘压力面壁面去除一部分,形成尾缘半劈缝结构,再将间断的直肋结构应用于尾缘半劈缝壁面,使其与分隔板形成迷宫结构。冷却气体从冷气出口喷射而出形成一股气膜覆盖在尾缘吸力面上隔绝主流的热量,有效降低叶片尾缘吸力面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同时在间断直肋的扰流作用下还将会增大换热系数,增加换热面积,使其吸收并带走更多的热量,另外与传统的扰流结构相比,间断的肋片还将起到导流作用减小阻力,并且能够防止冷气出现较大的分离现象。本发明用于高温涡轮叶片,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势。

    一种利用进口来流参数通过PLC控制的流量线性调节阀

    公开(公告)号:CN109027284B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811232119.6

    申请日:2018-10-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进口来流参数通过PLC控制的流量线性调节阀,包括阀主体、电机、蜗杆、闸板,阀主体的管流形状为方形,阀主体通过法兰安装在管路中,管路上安装PLC,PLC连接电机,电机连接电机蜗杆,阀主体上开设闸板滑动槽,闸板的一侧位于闸板滑动槽里,闸板的另外一侧设置闸板齿纹,蜗杆包括蜗杆齿轮、光段、螺纹段,光段位于涡轮齿轮和螺纹段之间,蜗杆齿轮与电机蜗杆啮合,螺纹段与闸板齿纹啮合。本发明方形闸板置于闸板滑动槽中,受力面积较大,闸板侧螺纹的设计使得闸板可以在任意高度下稳定安置,使闸板在受到气流激振力时更稳定。低转速电机以及蜗杆蜗轮的设计使得蜗杆旋转速度更慢,方便PLC通过供电时间控制闸板开合。

    一种依据气膜孔出口速度分布而设计的开槽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870014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611254468.9

    申请日:2016-12-3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依据气膜孔出口速度分布而设计的开槽结构,包括进口段、开槽凹坑段,所述进口段为圆柱孔,所述开槽凹坑段包括相互连接的圆柱型气膜孔出口段和背风面凹坑段,圆柱型气膜孔出口段与进口段相连并相通,所述的背风面凹坑段为梯形体,梯形体下平面开设凹坑,凹坑的截面包括一个半圆以及分别与半圆相切的两个尾缘棱台,凹坑上以及凹坑两侧的背风面凹坑段上各开设一个出气口。本发明依据冷气喷射速度分布增加了背风面气膜孔的出口面积,降低了该区域冷气出口动量,增加了冷气覆盖效果;下游的棱台使得部分冷气向横向两侧扩张,对于冷气的利用更加充分。

    一种1.5级涡轮旋转盘腔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8332975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057329.X

    申请日:2018-01-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5/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5级涡轮旋转盘腔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台,包括1.5级涡轮、制动及增压压气机、掺混器、冷气系统,1.5级涡轮与制动及增压压气机同轴,一次空气第一进气管路直接连通掺混器,一次空气第二进气管路连通制动及增压压气机,制动及增压压气机的出口连通压气机第一出口管路和压气机第二出口管路,压气机第一出口管路连通掺混器,压气机第二出口管路通过排气引风扇连通排气管路,掺混器的出口管路连通1.5级涡轮的进口,1.5级涡轮的出口通过排气引风扇连通排气管路。本发明不仅可以进行涡轮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长周期、大流量试验研究,还可以进行富含大量气动力学、传热学、多场耦合以及多相流动等方面的机理性问题的研究。

    一种压气机综合性能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8279127A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810057456.X

    申请日:2018-01-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气机综合性能试验台,试验压气机、两用电机、试验涡轮同轴连接,第一系统进气道和第二系统进气道并联后连通试验压气机进气口,第一压气机出口支路连通回热器的冷端进气口,经回热器冷端支路连通回热器的冷端出口,第二压气机出口支路分别连接粗调节支路和微调节支路,粗调节支路、微调节支路以及回热器冷端出口后管路汇合后依次连通电加热器、涡轮进气口,第三压气机出口支路连通排气道,第一涡轮出口支路连通回热器的热端进口,经回热器热端支路连通回热器的热端出口,之后连通排气道,第二涡轮出口支路连通排气道。本发明不仅能够满足压气机静态试验,还具备了动态试验和非定常流场测试功能。

    一种具有台阶型球面端壁的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

    公开(公告)号:CN104153820B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410349925.7

    申请日:2014-07-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台阶型球面端壁的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包括机匣、动叶轮毂、静叶轮毂、动叶片,动叶轮毂位于机匣里,动叶片与动叶片之间沿轮毂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并固定在动叶轮毂上,静叶轮毂设置在动叶轮毂旁,在每个动叶片前方均设置可调静叶片,可调静叶片安装在静叶轮毂上,可调静叶片的上端面设置上旋转轴,可调静叶片的下端面设置下旋转轴,可调静叶片的外侧通过其上旋转轴与机匣相连,静叶轮毂上设置静叶片槽,下旋转轴均设置在静叶片槽里,上旋转轴上安装调整杆,调整杆伸出至机匣外。本发明既能重组间隙端区复杂流动,减少端区间隙泄漏损失,又能保持静叶转动时端区间隙高度不变,从而改善变工况特性。

    多功能复合增压试验系统
    4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55114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384813.5

    申请日:2014-08-0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功能复合增压试验系统,包括压气机、涡轮、燃烧室、电机、测功机,压气机包括第一压气机和涡轮增压器压气机,涡轮包括与第一压气机配合的第一涡轮以及与涡轮增压器压气机配合的涡轮增压器涡轮。本发明通过合理的阀门控制和试验台控制,既可以对涡轮增压器关键部件离心压气机和涡轮进行独立的气动性能试验,又可以进行单级涡轮增压器,以及两级涡轮增压系统等复合增压系统的匹配试验研究,该系统还可进行面向两级增压应用的高压级增压器离心压气机的气动特性试验和高压级增压器涡轮的气动特性试验。

    一种具有正交型可调静叶片的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

    公开(公告)号:CN104100305B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410349952.4

    申请日:2014-07-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正交型可调静叶的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包括大子午扩张端壁机匣、轮毂,在机匣和轮毂之间沿圆周方向均匀安装可调静叶片和动叶片,可调静叶片在前,动叶片在后,可调静叶片的上、下端面分别设置上、下旋转轴,其轴心在同一旋转轴线上,且轴径不同,上旋转轴嵌入到机匣内,下旋转轴嵌入到轮毂内,动叶片安装在轮毂上,可调静叶片为叶片自身与端壁成正交布置的正交型叶片,且轮毂包含与可调静叶片相配合的凹凸结合段。本发明既能重组间隙端区流动,进而减少间隙端区损失,又能使得端区间隙高度随工况改变而缓慢变化,进而改善变工况特性。

    一种具有S形叶冠动叶片的涡轮

    公开(公告)号:CN103422906A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310385139.8

    申请日:2013-08-2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S形叶冠动叶片的涡轮,包括机匣、轮毂,轮毂上沿圆周均匀安装有动叶片,轮毂和动叶片均安装在机匣里,各个动叶片的端部所组成的圆周上安装叶冠,每两个动叶片之间的叶冠部分组成一个叶冠单元,每个叶冠单元的前缘边和尾缘边均为向内凹陷的非轴对称S形轮廓,所述的S形轮廓的前缘相对于完全叶冠的削减量为5%~15%。本发明是叶片中间部分的完全叶冠结构和叶片前缘、尾缘部分的不带冠叶顶采用“小翼”结构的结合,既可以在减少叶冠质量并保持带冠叶片良好振动特性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转子的完全可靠性,又可以有效地组织和控制叶冠端区流场,达到甚至超过完全叶冠结构的端区性能,从而提高燃气涡轮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