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557406A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10877670.5
申请日:2017-09-26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玉米芯中提取低聚木糖的方法。本发明以玉米加工副产物玉米芯为原料,利用超微粉碎、超声波辅助提取以及复合酶法制备具有促双歧杆菌增殖、防止便秘、降低胆固醇、保护肝脏等功效的低聚木糖,所得低聚木糖产品品质达到低聚木糖行业标准要求,实现了玉米芯的高效利用,提高了玉米芯的利用价值,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本发明优势在于通过超微粉碎、超声波辅助提取以及复合酶降解技术,显著提高了低聚木糖的得率,相比于其他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快速和无污染等优点,是制取低聚木糖最环保、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
-
公开(公告)号:CN104498590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675830.4
申请日:2014-11-21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5 , C12Q2600/13 , C12Q2600/1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抗玉米丝黑穗病候选基因ZmNL开发的分子标记LSdCAP8及其应用。本发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玉米主效抗丝黑穗病区域(bni2.09)预测到抗病基因ZmNL,针对该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设计引物,比对从感病自交系黄早四与抗病玉米自交系Mo17扩增出的序列,挖掘到抗感材料间存在的差异SNP位点,并转化成分子标记LSdCAP8,其效用在38份抗病性不同的玉米资源中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一种dCAPS分子标记可用于玉米抗丝黑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玉米抗病品种的选育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02524054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10430156.X
申请日:2011-12-20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A01H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筛选耐盐性转基因玉米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玉米种子萌发、(2)温室内玉米种子播种、(3)玉米植株盐胁迫处理、(4)玉米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5)玉米耐盐能力评价和(6)选择具有耐盐性的转基因玉米。本发明的方法建立了一个适合玉米苗期耐盐性评价的方法,该体系以玉米幼苗为检测对象,用氯化钠溶液灌浇处理后,通过对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达到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转基因玉米耐盐性评价方法的目的,从而为耐盐性转基因玉米的筛选提供可靠的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1936887A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1010246855.4
申请日:2010-08-06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耐盐碱玉米环境安全性检测方法。有关转基因玉米花粉中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存留情况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发明包括:(1)玉米的种植:挑选发育良好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耐盐碱玉米种子,采用盆栽方式种植,常规管理;(2)盐胁迫处理:在玉米拔节期开始直至玉米植株抽雄,每隔4-7天灌浇氯化钠水溶液,每次灌浇1000ml/盆;(3)采集花粉与盐碱土混合进行花粉降解试验;(4)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检测:在分解30天时取样,提取甜菜碱醛脱氢酶,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33307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13953.2
申请日:2023-03-28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07K14/415 , C12N15/29 , C12N15/84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玉米NAC序列及其编码蛋白在抗丝黑穗病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了ZmNAC21基因与玉米丝黑穗病之间的联系,经过验证发现在增强玉米中ZmNAC21基因的表达后,玉米的抗丝黑穗病能力显著提高,这在培育抗丝黑穗病玉米品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为探索抗玉米丝黑穗病新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遗传材料基础,为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资源储备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本发明有助于对植物抗丝黑穗病遗传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的研究,为玉米等植物抗丝黑穗病的品种选育和遗传品质的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591410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210306733.2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07K14/415 , C12N15/29 , C12N15/84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玉米miRNA的靶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在抗植物粗缩病中的应用。本发明在玉米中发现了参与玉米粗缩病抗性调控的miRNA的靶基因序列。该基因能够负调控植物玉米粗缩病抗性,通过抑制该靶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病毒的表达量,提高玉米粗缩病抗性。玉米miRNA的靶基因序列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miRNA的靶基因序列的克隆和功能发现为抗玉米粗缩病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基础及理论支持,为抗病品种的培育及遗传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2481409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503367.7
申请日:2020-12-17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玉米耐盐碱性相关的d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在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中分析受盐碱胁迫诱导表达的NAC转录因子基因ZmNAC89编码区及启动子的序列变异,与自交系的耐盐碱性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关联位点进而开发出了分子标记DNdCAPS767,其中含有SNP位点,敏感材料为C,不能被TseI限制性内切酶切开;耐盐碱材料为G,能被TseI酶切为两个片段。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出了所述的分子标记在玉米耐盐碱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用途,该分子标记在盐碱敏感的自交系的鉴别中检测效率平均是88.4%,本发明的提出为筛选耐盐碱玉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6636386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611147933.9
申请日:2016-12-13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玉米抗丝黑穗病次主效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DNdCAPS8.03‑1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与玉米抗丝黑穗病次主效位点连锁的SNP位点,位于玉米基因组bin8.03区域的抗病候选基因GRMZM2G047152开放阅读框中的第3169位,当该位点为G时,表现为抗病,当该位点为A时表现为感病。基于该SNP标记开发了dCAPS标记,命名为DNdCAPS8.03‑1,该分子标记的内切酶为BsiHKAI,酶切位点为GWGCWC,PCR扩增产物为137bp,酶切后产物为114bp。将DNdCAPS8.03‑1与位于bin2.09主效抗病位点区域的分子标记MZA6393和LSdCAP2联合使用,选择效率大大高于单标记。因此,本发明可用于玉米抗丝黑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抗病品种选育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07400703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610339395.7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与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 qFSW‑2和qFSW‑5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是位于玉米第2号染色体Bin 2.06区域内的qFSW‑2和位于玉米第5号染色体Bin5.03区域内的qFSW‑5。其中,与qFSW‑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079和umc1028;与qFSW‑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2063和umc2400。本发明通过定位玉米种子耐储性的2个主效QTL位点qFSW‑2和qFSW‑5,发现了与所述2个主效QTL紧密连锁的4个SSR分子标记,为玉米种子耐储藏分子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7400702B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610339297.3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与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 qSVI‑7‑2和qSVI‑10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是位于玉米第7号染色体Bin7.05区域内的qSVI‑7‑2以及位于玉米第10号染色体Bin10.04区域内的qSVI‑10。其中,与qSVI‑7‑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545和umc2333,与qSVI‑10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367和umc2043。本发明通过定位玉米种子耐储性的2个主效QTL位点qSVI‑7‑2和qSVI‑10,发现了与所述2个主效QTL紧密连锁的4个SSR分子标记,为玉米种子耐储藏分子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