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400703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610339395.7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与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 qFSW‑2和qFSW‑5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是位于玉米第2号染色体Bin 2.06区域内的qFSW‑2和位于玉米第5号染色体Bin5.03区域内的qFSW‑5。其中,与qFSW‑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079和umc1028;与qFSW‑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2063和umc2400。本发明通过定位玉米种子耐储性的2个主效QTL位点qFSW‑2和qFSW‑5,发现了与所述2个主效QTL紧密连锁的4个SSR分子标记,为玉米种子耐储藏分子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7400702B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610339297.3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与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 qSVI‑7‑2和qSVI‑10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是位于玉米第7号染色体Bin7.05区域内的qSVI‑7‑2以及位于玉米第10号染色体Bin10.04区域内的qSVI‑10。其中,与qSVI‑7‑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545和umc2333,与qSVI‑10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367和umc2043。本发明通过定位玉米种子耐储性的2个主效QTL位点qSVI‑7‑2和qSVI‑10,发现了与所述2个主效QTL紧密连锁的4个SSR分子标记,为玉米种子耐储藏分子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7400702A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610339297.3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与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 qSVI-7-2和qSVI-10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是位于玉米第7号染色体Bin7.05区域内的qSVI-7-2以及位于玉米第10号染色体Bin10.04区域内的qSVI-10。其中,与qSVI-7-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545和umc2333,与qSVI-10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367和umc2043。本发明通过定位玉米种子耐储性的2个主效QTL位点qSVI-7-2和qSVI-10,发现了与所述2个主效QTL紧密连锁的4个SSR分子标记,为玉米种子耐储藏分子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7400703A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610339395.7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与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 qFSW-2和qFSW-5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玉米种子耐储性主效QTL是位于玉米第2号染色体Bin 2.06区域内的qFSW-2和位于玉米第5号染色体Bin5.03区域内的qFSW-5。其中,与qFSW-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1079和umc1028;与qFSW-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标记umc2063和umc2400。本发明通过定位玉米种子耐储性的2个主效QTL位点qFSW-2和qFSW-5,发现了与所述2个主效QTL紧密连锁的4个SSR分子标记,为玉米种子耐储藏分子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205137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010246875.1
申请日:2010-08-06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N15/8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组织培养的玉米遗传转化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1)剥取玉米幼胚;(2)制备农杆菌菌液;(3)侵染与共培养:将步骤(1)中得到的玉米幼胚浸泡于步骤(2)中制备好的农杆菌菌液中,100-150W超声波处理20min后,接种于Murashige和Skoog固体培养基,24℃条件下暗培养共培养3d;(4)转基因植株生长:将步骤(3)培养的玉米幼胚用无菌水清洗2-3次,接种于含头孢霉素150mg/L的Murashige和Skoog固体培养基,26℃条件下暗培养1周,移栽到营养基质中,在温室中培育;(5)转基因植株的检测:采用PCR或Southern杂交鉴别玉米转基因植株。本发明用于玉米遗传转化。
-
公开(公告)号:CN102051377A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申请号:CN201010246875.1
申请日:2010-08-06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组织培养的玉米遗传转化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1)剥取玉米幼胚;(2)制备农杆菌菌液;(3)侵染与共培养:将步骤(1)中得到的玉米幼胚浸泡于步骤(2)中制备好的农杆菌菌液中,100-150W超声波处理20min后,接种于Murashige和Skoog固体培养基,24℃条件下暗培养共培养3d;(4)转基因植株生长:将步骤(3)培养的玉米幼胚用无菌水清洗2-3次,接种于含头孢霉素150mg/L的Murashige和Skoog固体培养基,26℃条件下暗培养1周,移栽到营养基质中,在温室中培育;(5)转基因植株的检测:采用PCR或Southern杂交鉴别玉米转基因植株。本发明用于玉米遗传转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