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119796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110333851.8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凌翼新能源科技(绍兴)有限公司
IPC: B60L58/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云端稀疏充电数据的电动车剩余充电时间预测方法和系统,包括:步骤1:获取电池充电测试数据,建立电池预测性充电时间自适应网络模型,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统计学评估,将训练后的网络模型布置于云端;步骤2:云端接收并存储电池充电的稀疏数据,检测该数据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利用网络模型预测下一循环总充电时间并更新剩余时间‑容量比图;步骤3:云端查询剩余时间‑容量比图,对当前状态下的预测总充电时间进行记录,同时记录当前累计充电时间,对电池剩余充电时间进行预测。本发明解决了当前电动车的在线剩余充电时间难以在全寿命周期均准确获得的技术痛点问题,改善了用户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1269010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010076668.X
申请日:2020-01-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B22F3/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3D打印层状复合陶瓷的系统,所述的层状复合陶瓷包括陶瓷层和设于所述陶瓷层之间的软化层;包括以下步骤:包括成型装置、用于将铺粉完成的陶瓷粉烧结成陶瓷层的激光烧结装置、以及将软化层粉末融化覆盖于所述陶瓷层表面形成所述软化层的激光熔覆装置;所述激光熔覆装置为同轴送粉的激光熔覆装置;所述的陶瓷粉铺设于成型装置的成形活塞上;加工过程中,所述激光烧结装置的激光束在前、激光熔覆装置的激光束在后,并且两个激光束同步运动加工出一层陶瓷层和一层软化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可以制备出复杂、高性能和功能梯度的医用陶瓷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119796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333851.8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凌翼新能源科技(绍兴)有限公司
IPC: B60L58/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云端稀疏充电数据的电动车剩余充电时间预测方法和系统,包括:步骤1:获取电池充电测试数据,建立电池预测性充电时间自适应网络模型,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统计学评估,将训练后的网络模型布置于云端;步骤2:云端接收并存储电池充电的稀疏数据,检测该数据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利用网络模型预测下一循环总充电时间并更新剩余时间‑容量比图;步骤3:云端查询剩余时间‑容量比图,对当前状态下的预测总充电时间进行记录,同时记录当前累计充电时间,对电池剩余充电时间进行预测。本发明解决了当前电动车的在线剩余充电时间难以在全寿命周期均准确获得的技术痛点问题,改善了用户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1824117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10711246.5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工况预测的混合动力汽车能效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根据车载GPS获取路面信息并进行存储;根据车身控制器获取环境信息;步骤2:根据路面信息和环境信息,得到最优控制SOC;步骤3:根据环境信息计算车辆需求扭矩;根据实际SOC和最优控制SOC计算SOC偏差值;根据SOC偏差值和最优控制SOC变化速率的等价因子计算最优控制的等价因子;根据需求扭矩、最优控制的等价因子和最优控制SOC计算混合动力汽车行程的最优控制输出指令;步骤4:在车辆行程结束后,计算并存储当前工况数据,对工况数据库进行更新。本发明实现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全程电能分配优化和短程部件工作点优化,具有节油率高、实时性好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269010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076668.X
申请日:2020-01-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04B35/48 , C04B35/10 , C04B35/447 , B22F3/105 , B22F7/02 , C04B35/634 , B33Y70/10 , B33Y30/00 , B33Y1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3D打印层状复合陶瓷的系统,所述的层状复合陶瓷包括陶瓷层和设于所述陶瓷层之间的软化层;包括以下步骤:包括成型装置、用于将铺粉完成的陶瓷粉烧结成陶瓷层的激光烧结装置、以及将软化层粉末融化覆盖于所述陶瓷层表面形成所述软化层的激光熔覆装置;所述激光熔覆装置为同轴送粉的激光熔覆装置;所述的陶瓷粉铺设于成型装置的成形活塞上;加工过程中,所述激光烧结装置的激光束在前、激光熔覆装置的激光束在后,并且两个激光束同步运动加工出一层陶瓷层和一层软化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可以制备出复杂、高性能和功能梯度的医用陶瓷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274443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729127.6
申请日:2016-08-2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凌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同步离合器及行星齿轮耦合双电机动力系统,双同步离合器包括沿径向内外设置的内同步器和外同步器,外同步器的第一花键毂、内同步器的第二花键毂机械连接为一体化结构的花键毂盘,花键毂盘上设置有通道,内同步器的结合套上设置有轴向凸起并穿过花键毂盘上的通道与内同步器的拨叉环槽相连接,内同步器的操作机构与内同步器的拨叉环槽活动连接,外同步器的操作机构与外同步器的结合套活动连接,内同步器的结合齿圈与第一输入/输出端相连接,外同步器的结合齿圈与第二输入/输出端相连接,花键毂盘与第三输出/输入端相连接。本发明具有无级变速功能等,具有适应全地域、多用途应用要求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183780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786296.3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凌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行星齿轮系双电机同轴耦合驱动系统,包括双电机、双星齿轮系等,行星齿轮系包括齿圈、行星架、太阳轮,第一电机的转子与第一行星齿轮系的齿圈相连接,第二电机的转子分别通过同步器与第一行星齿轮系的太阳轮、第二行星齿轮系的太阳轮相连接,该二行星轮系的行星架与输出轴相连接,第二行星轮系的齿圈与壳体相连接,输出轴与减速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减速差速器的输出端与二个车轮通过二个半轴相连接,电机控制装置与储能装置相连接并进行电能传递,电机控制装置还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相连接并输出控制指令。本发明具有更好整车动力性、能耗经济性、地域和用途适应性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196832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643674.8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凌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30/52 , B60H1/00007 , B60H1/006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量自动调节的电动汽车废热回收热泵式综合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式车内环境热管理、驱动电机系统废热回收与热管理、动力电池系统废热回收及热管理、不同运行模式的工质充量自动调节等,实现了对前三者的综合一体化热管理,相对于目前的电加热采暖系统可节约50%以上的电能,从而可延长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30%以上;回收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废热、动力电池系统的废热,实现工质充注量的自动调节,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能量效率,减轻了制热时车外换热器的负荷,保证了驱动电机系统和动力电池系统的热安全,而且可避免对其的热损伤、提高其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3089409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310014874.8
申请日:2013-01-1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F02B37/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可变排气通流面积的进气压力控制式调节装置,包括压气机、发动机、涡轮、容积腔、旋转体、弹簧、旋转杆、旋转轴和旋转板,容积腔与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旋转板安装在排气管内,旋转板与旋转轴固结在一起,旋转体的左壁面通过弹簧与容积腔的左壁面相连接,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的右壁面、发动机进气管相连通。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高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逆时针旋转,发动机泵气损失较小,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低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顺时针旋转,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整机性能较优。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单进口的涡轮增压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3089411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15154.3
申请日:2013-01-1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F02B37/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可变排气通流面积的排气压力控制式调节机构,包括压气机、发动机、涡轮、容积腔、旋转体、弹簧、旋转杆、旋转轴和旋转板,容积腔与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旋转板安装在排气管内,旋转板与旋转轴固结在一起,旋转体的左壁面通过弹簧与容积腔的左壁面相连接,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的右壁面、排气管相连通。当旋转板前的排气管内压力较高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逆时针旋转,发动机泵气损失较小,整机性能较优;当旋转板前的排气管内压力较低时,旋转体带动旋转板顺时针旋转,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整机性能较优。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单进口的涡轮增压系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