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91963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166019.3
申请日:2021-02-03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C02F3/32 , C02F3/30 , C02F3/10 , C02F1/52 , C02F101/10 , C02F101/16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生态浮床。本发明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浮水植物层、微生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浮水植物层的周侧设置有药物投放盒;微生物层设置有负载件,负载件上设置有负载纤维,负载纤维的长度为L1,负载件的总长度为L,L:L1=5‑20。本发明可形成浮水植物‑微生物‑沉水植物的多层次动态系统,能够有效的修复水体,强化水体净化污染能力,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种组合,以促进水体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且拼接方便,进而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还同时美化了景观,增添了环境居住适宜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87826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011589042.5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工建筑物领域,公开了一种深槽‑弧形坝,以弧形坝和深槽为核心构筑物,并与U型坝、潜坝和水生植物有机结合,应用在入湖河口区域,其中弧形坝主要分布在河口南侧和/或北侧,能起到束导水流、冲刷泥沙、保持湖口水深的作用;深槽包括分布于河口中间的主槽,分布于河口南、北侧的南槽和/或北槽,起到促进泥沙沉降、净化水质的作用;U型坝和潜坝错落分布,起到拦截泥沙的作用;在弧形坝、U型坝和潜坝上栽种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在分流导流、促进水体中悬浮物沉降和污染物拦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发明的深槽‑弧形坝兼具操作简单、建设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能在导流技术领域和水质净化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794450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067752.X
申请日:2021-01-1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装置包括浮床、浮床支架、沉床、沉床支架、曝气管;浮床由复合材料板组合拼接而成,中部开设透光孔,四角表面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浮床表面除透光孔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区域外为种植区,种植区沿中线均匀设有若干种植孔,种植挺水植物;浮床支架一端与浮床连接,另一端支撑在水底;沉床由复合材料板组合拼接而成,表面均匀设有若干种植孔,种植孔内种植沉水植物;沉床支架一端连接固定于透光孔周围,另一端垂直连接固定于沉床四角;曝气管通过曝气管支撑条固定。本装置采用复合材料浮床,通过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组合净化机制,相互促进,协同吸收处理水体以及淤泥中污染物,有效提高了生物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321095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301728.X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C02F9/14 , C02F101/10 , C02F101/16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物理与生物相结合处理池塘养殖污水装置与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进行一次生物反应区、磷氮转化区和二次生物反应区;所述二次生物反应区设置于一次生物反应区和磷氮转化区之间;所述一次生物反应区的底部设置有一次生物反应填料,所述二次生物反应区内设置有二次生物反应填料,所述二次生物反应区靠近一次生物反应区的一侧为第一滤层,所述二次生物反应区靠近磷氮转化区的一侧为第二滤层。该发明对池塘养殖污水中的氮磷去除效果明显,结合物理材料与生物手段进行去除,不会对水产生不良影响,所用物理材料来源广泛,可大量制备,浮水植物空心菜还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167151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111064.0
申请日:2020-10-16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以62Dm大型溞、鲢鳙、鲴鱼为核心控藻的水生态系统,在具有微囊藻的封闭水生态系统中,同时放养62Dm大型溞、鲢鳙和鲴鱼,62Dm大型溞作为微囊藻初级消费者,滤食微囊藻,增加生物营养级以及延长食物链;鲢鳙滤食微囊藻以及62Dm大型溞,鲢鳙消化能力未能对微囊藻造成生理上的致命损伤,鲴鱼取食微囊藻以及鲢鳙排泄物,将鲢鳙粪便中的微囊藻进一步消化,使其彻底失去活性。本发明通过设置封闭水生态系统,克服上述野外环境无法进行准确地控藻研究以及物质迁移转化研究,还能更加准确地控制水环境,使其达到实验所需条件。通过向封闭水缸中通过添加鲢鳙鱼、鲴鱼解决鲢鳙鱼摄食微囊藻会再次生长的问题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285643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207916.X
申请日:2020-03-23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C04B28/02 , C04B38/10 , E02B3/12 , C04B111/4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护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与生产设备,属于新型材料领域。所述的护坡材料由水泥、发酵后的植物秸秆以及发泡剂制备而成,所用原材料简单,经过特定的预处理后,压成护坡砖块,将其用于平原河网地区的河流坡面和/或河道,能够达到有效护坡,改善平原河网地区的生态水利环境,有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并防止堤坡水力侵蚀的作用;同时本发明提供了该护坡材料制备装置,结构设置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09853496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910259547.6
申请日:2019-04-02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筒式全自动化蓝藻快速处置装置。该装置中,浮筒底部设有电动舵机和螺旋桨推进器,藻液收集仓内的水泵通过吸藻管将藻液吸入收集仓中,处理仓内设有多层处理层,每一处理层内均设有超声波发生器,处理仓中水泵将收集仓中的藻液吸入处理仓并经各处理层依次进行超声处理,使藻蓝蛋白丧失活性,同时分解藻毒素等藻细胞分泌物和代谢物。控制仓内设有蓄电池、定位模块、微处理器和无线连接模块,蓄电池为整个装置供能,微处理器控制装置工作,定位模块和无线连接模块使工作人员能通过无线终端定位并知晓装置工作状态。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单,适用于蓝藻爆发后的全自动快速处置,处置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835966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259595.5
申请日:2019-04-02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治理河道底泥和水体中磷的吸附装置,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该装置中,双层圆筒形成内腔和一圈外腔。装置侧壁、底部、内筒板等均开设渗水孔,外腔和圆锥形下本体中均填充铝改性凹土填料。拱形顶上设置插入内腔的轴杆,轴杆上方设半球体转子,轴杆底端沿周向设若干涡轮叶片。拱形顶位于内腔上方的位置开若干排水孔,且每一排水孔上均设有单向阀。河水经渗水孔进入装置中,水中的磷被填充料吸附,随后干净水汇入内腔。水流驱使半球体转子旋转,带动涡轮叶片旋转,形成内水压,将内腔的干净水通过排水孔排出。本发明结构原理简单、制作成本低、环保节能,能实现原位修复,并能保持长期且良好的磷吸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9748468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910195962.X
申请日:2019-03-1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C02F9/14 , C02F101/30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耦合光催化同步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系统及方法,包括砂滤装置、生物耦合光催化装置、太阳能发电系统和PLC控制系统。砂滤装置去除有机废水中的悬浮物,为生物耦合光催化做预处理。生物耦合光催化装置直接耦合光催化氧化和生物降解技术,使其同步进行,与间接耦合方式相比降低了运行成本和处理难度,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和减少成本。同时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对光催化光源进行供电,进一步降低了运行成本。PLC控制系统对系统工艺进行实时智能监控,保证运行的稳定性。本发明提供的生物耦合光催化同步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快速、高效地降解难降解有机物,整套系统能稳定运行,能耗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607827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910119983.3
申请日:2019-02-18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IPC: C02F3/34 , C02F3/0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曝气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黑臭河道治理系统,包括微孔曝气装置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微孔曝气装置用于将空气以微气泡的形式分散到河道水层中,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分解河道水层以及河道底泥层中的有机质。微孔曝气装置由太阳能电池板、固定支架、空气压缩机、输气管以及纳米微孔曝气管网组成;微生物燃料电池由电极、铜导线、变阻器以及数据采集器组成。本发明可实现自动化控制,人工成本低较低,并且有较好的产电能力,对黑臭污泥进行修复的同时进行了资源化利用,与传统沉积物和水质原位修复技术相比不需要额外投加电子供体,所述装置维修简便,运行成本较低,针对黑臭河道的治理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和推广利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