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式接触点移动系统
    3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66404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210461481.7

    申请日:2012-11-15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拉伸式接触点移动系统,包括:进气门、排气门、压气机、涡轮、杠杆、挺杆、凸轮、凸轮轴、容积腔、移动体、连接管和弹簧,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容积腔的左壁面有一个安装孔,移动杆的一端穿过容积腔左壁面上的安装孔后与移动体的左壁面固结在一起,移动杆的另一端与凸轮轴相连接。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大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左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大;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小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右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小。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气门升程可变系统。

    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同步转移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37609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110418428.4

    申请日:2011-12-14

    Inventor: 杨林 羌嘉曦

    Abstract: 一种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同步转移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包括:根据串联电池组中电池单元数量而设置的n个电池单元能量双向转移复合型均衡模块、主控制模块和均衡总线;其中,n≥1,所述电池单元能量双向转移复合型均衡模块对应一个由k个串联的电池单元组成的电池模组,其中k>1;所述电池单元能量双向转移复合型均衡模块由开关矩阵、均衡控制模块、双向DCDC模块、k个放电均衡电路和模式控制开关组成。本发明的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同步转移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可靠性高、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全面、易于规模化、产业化制造和应用,可用于如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需要使用串联电池组、电容组的领域。

    压差式接触点移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966397A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10462148.8

    申请日:2012-11-15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压差式接触点移动系统,包括:进气门、排气门、压气机、涡轮、杠杆、挺杆、凸轮、凸轮轴、容积腔、移动体、连接管和弹簧,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容积腔的左壁面有一个安装孔,移动杆的一端穿过容积腔左壁面上的安装孔后与移动体的左壁面固结在一起,移动杆的另一端与凸轮轴相连接。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大于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左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大;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小于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时,移动体带动移动杆向右移动,进气门升程变小。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发动机气门升程可变系统。

    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同步转移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37609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418428.4

    申请日:2011-12-14

    Inventor: 杨林 羌嘉曦

    Abstract: 一种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同步转移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包括:根据串联电池组中电池单元数量而设置的n个电池单元能量双向转移复合型均衡模块、主控制模块和均衡总线;其中,n≥1,所述电池单元能量双向转移复合型均衡模块对应一个由k个串联的电池单元组成的电池模组,其中k>1;所述电池单元能量双向转移复合型均衡模块由开关矩阵、均衡控制模块、双向DCDC模块、k个放电均衡电路和模式控制开关组成。本发明的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同步转移复合型自动均衡电路及均衡方法可靠性高、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全面、易于规模化、产业化制造和应用,可用于如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需要使用串联电池组、电容组的领域。

    正负极片对置共集流体极板组及其共集流体模块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1556995B

    公开(公告)日:2011-02-02

    申请号:CN200910051175.4

    申请日:2009-05-1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电池技术领域的正负极片对置共集流体极板组及其共集流体模块电池。正负极片对置共集流体极板组的正极片在其一端有导电基片裸露段,负极片在其一端有导电基片裸露段,所有正极片的导电基片裸露导段分别与集流体的一侧连接,所有负极片的导电基片裸露导段与集流体的另一侧连接;模块电池正电极穿过密封外壳与正极板组连接,模块电池负电极穿过密封外壳与负极板组连接,在所有正极片外包裹隔膜,在正极板组与负极板组之间依次正负极片对置共集流体极板组,将所有正极片分别布置在相邻负极片之间,相邻单体电池具有共用的集流体。本发明结构简单,寿命长,并极大改善电池大电流充放电能力、充放电效率、热环境适应性和抗振能力。

    对置双极性电池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99525A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910046689.0

    申请日:2009-0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的一种对置双极板和一种对置双极性电池。本发明的对置双极板,其主要特征是:在同一导电基片上,一端为正极片,另一端为负极片。本发明的对置双极性电池,其主要特征是:两端分别为单极性的正极板组、负极板组,中间是双极性的对置双极板组依次层叠布置,相邻单体电池通过对置双极板穿过隔板而直接内部串联;各单体电池间无需外部连接件,结构简单,极片电流密度、工作条件和热湿环境条件均匀一致,内阻与连接大幅减小,重量大幅减轻,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幅升高,寿命长,成本大幅降低;能同时大幅度提高电池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并极大改善电池大电流充放电能力、充放电效率、热环境适应性和抗振能力等。

    场景工况构建方法及基于所述方法的能量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69148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725445.6

    申请日:2024-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场景工况构建方法及基于所述方法的车辆能量管理系统,其中方法包括:S1,收集某园区场景下车辆的实车工况,并构建实车工况数据库;S2,基于实车工况数据库,构建基于微行程片段的工况状态识别方法,通过识别微行程工况片段的状态,生成工况状态序列库;S3,建立基于历史状态序列频繁转移序列挖掘算法,对工况状态序列库进行处理,提取出实车工况数据库中频繁出现的工况状态序列;S4,在实车工况数据库中,提取出与频繁出现的工况状态序列相对应的工况片段,拼接形成场景工况。本发明实现了对新能源车辆在园区应用场景下场景工况的构建,从而实现了构建一条可代表新能源车辆在应用场景下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场景工况。

    4D毫米波雷达三维目标检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608759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656112.6

    申请日:2024-05-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4D毫米波雷达三维目标检测方法和系统,包括:实时采集4D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通过立柱特征编码模块,生成立柱特征;通过立柱空间双注意力特征提取模块,得到增强的立柱特征;通过增强的立柱特征,生成鸟瞰视角伪图像;利用2D卷积网络对作为鸟瞰视角伪图像的BEV伪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生成BEV特征图;重新划分4D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的数据点,生成4D毫米波雷达点云的三维坐标空间;对三维坐标空间进行编码,获得3D位置嵌入;将BEV特征图与3D位置嵌入逐元素相加,生成增强的BEV特征图并输入区域提取网络检测头,输出三维目标检测结果。本发明抑制点云噪声,增强3D位置感知能力,有效提高4D毫米波雷达的三维目标检测精度。

    基于端云协同数据驱动的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8778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098984.0

    申请日:2023-02-08

    Inventor: 杨林 杨熠欣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端云协同数据驱动的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采集充电电池充放电循环数据,并进行同态加密传输到云端;然后对该数据进行拼接处理,得到充放电循环数据对应的密态矩阵并将其分为两组,分别记为第一密态矩阵和第二密态矩阵,对第一密态矩阵依次进行模型训练,得到第一特征注意力加权融合特征图;将第二密态矩阵经过循环差分计算后发送至第二密态网络模型中依次进行模型训练,得到第二特征注意力加权融合特征图;将两个加权融合特征图进行拼接后经感知层得到预测的电池密态循环寿命;本地端在本地解密得到最终预测的电池循环寿命。本发明能够有效保证信息安全、提高电池寿命预测的准确性,操作方便,适应性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