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6048293U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22455074.2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水结构和机载冷却单元。该接水结构包括进风通道(1)和设置在进风通道(1)内的接水挡板(2),进风通道(1)包括位于下侧的进风口(3)和位于上侧的出风口(4),接水挡板(2)位于进风口(3)和出风口(4)之间,接水挡板(2)包括导流板(5)和设置在导流板(5)底部的接水槽(6),导流板(5)的两侧与进风通道(1)的侧壁密封配合,接水槽(6)的顶部设置有接水开口(7),接水槽(6)除接水开口(7)外的其它部分均与进风通道(1)的侧壁密封配合。根据本申请的接水结构,能够适应冷却单元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接水,有效防止水滴滴落,提高接水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15809470U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21946635.2
申请日:2021-08-18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机载蒸发单元和机载辅助冷却系统。该机载蒸发单元包括机载蒸发风道(1)和蒸发器组件(2),机载蒸发风道(1)包括风道本体(3),风道本体(3)的顶部出风口(5)处设置有安装槽(6),蒸发器组件(2)安装在安装槽(6)内,风道本体(3)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4),进风口(4)处设置有环形止挡结构(7),环形止挡结构(7)用于对流经风道本体(3)内壁的冷凝水进行止挡,风道本体(3)靠近环形止挡结构(7)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排水口(8)。根据本申请的机载蒸发单元,能够避免对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形成遮挡,保证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212242889U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21707380.X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H1/00 , B60H1/06 , B60K1/00 , B60K11/04 , B60L58/26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63 , H01M10/6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和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循环管路、电池循环管路和电机循环管路,热泵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以及电池换热器,通过第二换热器能够对车内或室内进行制热或制冷,电池换热器的部分还设置在电池循环管路上,以使得热泵循环管路和电池循环管路能在电池换热器处进行换热,第一换热器的部分还设置在电机循环管路上,以使得热泵循环管路和电机循环管路能在电池换热器处进行换热。根据本实用新型将热泵循环管路、电池循环管路和电机循环管路有效地结合,使得电池系统和电机系统工作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实现整车的热量管理,提高了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0602321U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921692226.7
申请日:2019-10-08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蒸发器(2)、冷凝器(3)和节流装置(4),且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三通阀(5)、排气管路(9)和所述排气管路(9)上设置的二通阀(8),所述排气管路(9)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所述三通阀(5)的其中两个连接端中的一个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另一个与所述排气管路连通或被封堵,所述三通阀(5)和所述二通阀(8)能够在所述空调系统停机后被控制而将所述压缩机(1)的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分别断开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控制空调系统停机后关闭压缩机和外界管路的联系,防止制冷剂继续迁移进入压缩机中、避免空调系统开机时绝缘阻值过低。(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0374163U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21219547.5
申请日:2019-07-31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辐射制冷薄膜多功能发生器及太阳能喷射制冷供暖系统,将发生器缸体、第一热管层、第二热管层、集热涂层、辐射制冷薄膜集成在一起形成多功能发生器,使其结构紧凑,容易产品化,解决传统喷射制冷中间换热过程中工质泄露或低温冻结等问题,且设有辐射制冷薄膜,使其能在夜间气温较高或者太阳光较弱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正常制冷,同时在太阳能喷射制冷供暖系统中,通过设置切换开关阀使多功能发生器择一连通所述喷射器或所述蒸发器进行制冷或者供暖,实现将喷射制冷系统和非喷射制冷系统集成在一个制冷供暖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供暖效率,解决了集成系统体积大、成本高、系统复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9027135U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821872477.9
申请日:2018-11-14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子系统、压缩机吸气端增压组件,压缩机吸气端增压组件包括真空发生部件,空气调节子系统包括第一流向切换部件、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部件、闪发器,真空发生部件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第一入口与第一流向切换部件贯通连接,第二入口通过第五截止部件与闪发器贯通连接,且第二入口通过第六截止部件与闪发器贯通连接,第一出口通过第一截止部件与气液分离部件贯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在系统高负荷需求下,采用真空发生部件利用冷媒膨胀功,提升低压级压缩部的吸气端压力,提高系统在负荷需求大、高低压比大时的能效。(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8779749U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821270842.9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在该空调系统中,四通阀的第四接口与喷射器的第一入口通过第三管线连接,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排液口通过第四管线连接,三通阀的第二接口与室内换热器通过第五管线连接,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与喷射器的第二入口通过第六管线连接,室外换热器与喷射器的第二入口通过第七管线连接,喷射器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口通过第八管线连接,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排液口与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九管线连接。在空调系统工作时,喷射器将冷媒的膨胀功利用起来,借助喷射器提升压缩机的吸气端压力,提高低温工况下空调系统的能效比。以满足空调系统高负荷、高压比的需求,解决高负荷工况下制冷量、制热量不足以及能效低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523396U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720977971.0
申请日:2017-08-07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空调系统,包括换热系统和送风系统,换热系统包括车内换热器,车内换热器包括设置在车顶上的车顶换热器和设置在座椅内的座椅换热器,送风系统至少包括设置在车顶上的车顶出风口,和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坐垫下部的座椅出风口。车顶出风口和座椅出风口共同吹出热风,使得车辆靠近顶部的位置以及车辆靠近底板的位置被共同加热,此时车内可以实现快速制热;由于上下同时出风,热量能够迅速扩散至靠近底板的位置,因此仅需耗费较少的能量即可使车内乘客感到舒适,这就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还能够有效增加续航里程。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该车用空调系统的汽车。(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360024U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720912192.2
申请日:2017-07-25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热泵和汽车,所述汽车空调热泵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系统(3)和节流装置(4),所述压缩机(1)、所述室外换热器(2)、所述室内换热系统(3)和所述节流装置(4)通过冷媒管路连成冷媒循环回路,通过所述室内换热系统(3)对车内空间进行制热或制冷作用。本实用新型相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汽车空调在制热时通常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而言,有效地提高了制热效率、尤其是提高了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效率,使得汽车的续航时间得到大幅度的延长,延长了汽车尤其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
公开(公告)号:CN207345429U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721390444.6
申请日:2017-10-25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隔离部,隔离部设置于车体内,隔离部与车体的顶部之间形成中空结构;开闭装置,开闭装置设置于车体和隔离部中的至少一个上,中空结构通过开闭装置可选择地与车体内部或车体的外部相连通。将车体的顶部设置成具有中空结构的方式,并在车体和隔离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开闭装置,使得该中空结构能够通过开闭装置选择与车体的内部或外部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使得车体外部的新风能够顺利地进入车体和中空结构内,从而降低了车体的整体温度,从而改善了车体乘坐区域的环境温度,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