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7826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110886955.1
申请日:2021-08-03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羟基磷灰石改性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首先将原料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煅烧得到生物炭,将生物炭加入到羟基磷灰石水溶液中,搅拌,过滤后得到产物,再将产物进行煅烧得到羟基磷灰石改性生物炭。本发明提供的羟基磷灰石改性后的生物炭对铅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为控制水体铅污染和农林废弃生物质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材料和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635910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1611244659.7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C12N1/20 , C02F3/34 , B09C1/10 , C12R1/01 , C02F101/3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1‑8,该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002。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缺陷短波单胞菌1‑8的固体菌剂及其在降解原油污染水体和原油污染土壤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缺陷短波单胞菌不但易于规模化生产,而且降解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该菌及其具体菌剂能在原油浓度达1mL/100mL的原油污染水体中体现出较优的降解效果,其固体菌剂也可对原油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降解修复效果,实现原油污染的修复处理,在原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948109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653128.9
申请日:2022-12-20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C09D171/02 , C09D191/06 , C09D7/61 , C09D7/63 , G01F23/04 , G01B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氧化类识别污染水井中LNAPL相厚度的膏体及应用,属于地下水污染识别与修复技术领域。该氧化类识别污染水井中LNAPL相厚度的膏体由以下重量份组分组成:25‑32份亲水基质、35.2‑45.3份亲油基质、2‑4份1‑(2‑吡啶偶氮)‑2‑萘酚、3‑5份纳米二氧化钛、1.4‑2份白炭黑、2‑8份膨润土、6‑10份二苯胺磺酸钠、10‑15份氧化剂。通过氧化还原的原理使试水膏变色,不受液相本身的性质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适用于地下水井污染的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5841035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1565554.7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估算地下LNAPL污染量的方法,涉及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测量出多个监测井中LNAPL的表观厚度;采集地层中的含水介质,测量其饱和含水量和毛细渗透水量并计算出有效毛细上升高度;根据多个监测井中LNAPL的表观厚度和有效毛细上升高度计算地层中多处LNAPL的实际厚度;根据地层中LNAPL的实际厚度和多个监测井的布设形式建立坐标系;在坐标系上为多个监测井赋予多个不同的坐标值,拟合出地层LNAPL分布图以及分布函数;对地层中LNAPL的污染面积、污染体积和污染量进行估算。本发明采用有效毛细上升高度he来代替ha进行近似计算,大大减小了LNAPL实际厚度估算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2379368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429723.5
申请日:2020-12-0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S13/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质雷达的植被根系三维无损探测方法,网格化的植被根系探测利用地质雷达对植被根系进行扫描,获取植被根系的地质雷达电磁波数据;对地质雷达电磁波数据进行三方面的预处理:按照网格化的探测方式后,标记每条探测线的相对位置;从预处理后地质雷达电磁波中提取携带植被根系的特征信息,并将根系特征与电磁波特征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构建电磁波特征属性与实测的植被根系特征量之间关系,反演植被根系三维分布特征。通过不同位置上的根系切片以及切片之间的关系,实现植被根系三维可视化的方法;通过对一棵植物进行不同时期的根系探测,获取植被根系生长的生长过程与根系发育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06754528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611244111.2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C12N1/20 , C02F3/34 , C12R1/38 , C02F101/3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弯曲假单胞菌,于2016年09月1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004;命名为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3。还公开了所述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3在降解原油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弯曲假单胞菌不但易于规模化生产,而且降解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该菌能在原油浓度达1mL/100mL的原油污染水体中体现出较优的降解效果,实现原油污染水体的修复处理,在原油污染废水的生物修复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082837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477847.1
申请日:2019-06-03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V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探寻碳同位素存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实验场地及准备实验用品:寻找实验河流,并以河流沿线作为实验场地,准备多个竖管;S2,选取各实验标点:在实验场地依次选取3号剖面、4号剖面和5号剖面,并在各剖面河床中心处作为实验标点,作为3次对照组进行实验;S3,实验操作:每个对照组包含底部开口侧面开口、底部开口侧面封口、底部封口侧面开口三种实验情形,每种实验情形均包含两个实验组,两个实验组分为深管实验组1.5-3.5m和浅管实验组0.5-2.5m,即竖管分别插入地下1.5-3.5m和0.5-2.5m。本发明设置多个实验点,通过探寻深部补给源碳同位素的存在,对研究侧向地下水流和深部地下水流对河流的补给作用起到有效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663591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244659.7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C12N1/20 , C02F3/34 , B09C1/10 , C12R1/01 , C02F10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R1/01 , B09C1/10 , C02F3/34 , C02F2101/32 , C12N1/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1‑8,该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002。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缺陷短波单胞菌1‑8的固体菌剂及其在降解原油污染水体和原油污染土壤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缺陷短波单胞菌不但易于规模化生产,而且降解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该菌及其具体菌剂能在原油浓度达1mL/100mL的原油污染水体中体现出较优的降解效果,其固体菌剂也可对原油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降解修复效果,实现原油污染的修复处理,在原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635909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243167.6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公开了一种原油降解混合菌,包括海洋原油降解菌6‑10‑1、缺陷短波单胞菌1‑8、苏云金芽孢杆菌3‑1或弯曲假单胞菌3中的至少两种。还公开了以所述海洋原油降解菌6‑10‑1、缺陷短波单胞菌1‑8、苏云金芽孢杆菌3‑1或弯曲假单胞菌3为活性成分的菌剂,以及其在原油污染水体及原油污染土壤降解中的应用。该原油降解混合菌和原油降解混合菌菌剂易于规模化生产,对原油污染水体和原油污染土壤均具有较强的降解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6635908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242621.6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海洋石油降解菌6‑10‑1(Advenella kashmirensis),该菌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003。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菌及其菌剂在降解原油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海洋石油降解菌对原油污染水体的降解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同时,该菌对原油污染水体降解过程中,对污染水体中的原油的降解浓度达1mL/100mL,可有效实现原油污染水体的恢复处理;其固体菌剂也可对原油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降解修复效果,实现原油污染的修复处理,在原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