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73815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383207.7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7/18 , G06F17/11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方法,属于生态水文科学领域,包括:设定土壤水分运移的模拟参数;运用局部单元格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推导改进型的有限分析计算格式,获得有限分析计算模型;将所述模拟参数带入所述有限分析计算模型,对模拟参数进行分析计算,获得数值解。本发明提出的改进型的有限分析计算格式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数值解,为包气带水分运移模拟提供一种新途径,为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水分及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变化规律提供技术,推动区域土壤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9076597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085054.2
申请日:2024-08-08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09C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地下水循环井与抽出‑处理协同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布置循环井;布置抽水井;根据循环井的影响半径,调整循环井和抽水井的位置关系;将第一抽水管底端与抽水筛段连通,注水管底端与注水筛段连通,运行循环井;将第二抽水管与抽水段连通,运行抽水井。本发明采用上述的基于地下水循环井与抽出‑处理协同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将循环井技术和抽出‑处理技术协同,解决了单一技术的缺陷,实现了较高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为协同技术修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643241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259773.0
申请日:2023-03-17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V20/10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参数校验的干旱‑半干旱区湖泊演变耦合模拟方法,包括构建干旱‑半干旱湖区耦合模型和构建干旱‑半干旱去耦合模拟多参数校验方案,所述干旱‑半干旱湖区耦合模型将流域分为多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又细分为主河道及PBU和CBU;所述干旱‑半干旱湖区耦合模型通过HYDROL‑DC计算每个PBU中的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并采用离散的二维网格确定每个PBU内具体的贮水位置;所述干旱‑半干旱区耦合模拟多参数校验方案使用地下水水位、流域月均实际蒸散发量以及湖泊面积作为湖区水文模型校验的参数,进行综合性对比分析。本发明通过在半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引入基于二维网格的湖泊搜索算法,建立综合性多参数校验方案,大大提高了耦合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82837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477847.1
申请日:2019-06-03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V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探寻碳同位素存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实验场地及准备实验用品:寻找实验河流,并以河流沿线作为实验场地,准备多个竖管;S2,选取各实验标点:在实验场地依次选取3号剖面、4号剖面和5号剖面,并在各剖面河床中心处作为实验标点,作为3次对照组进行实验;S3,实验操作:每个对照组包含底部开口侧面开口、底部开口侧面封口、底部封口侧面开口三种实验情形,每种实验情形均包含两个实验组,两个实验组分为深管实验组1.5-3.5m和浅管实验组0.5-2.5m,即竖管分别插入地下1.5-3.5m和0.5-2.5m。本发明设置多个实验点,通过探寻深部补给源碳同位素的存在,对研究侧向地下水流和深部地下水流对河流的补给作用起到有效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899318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085052.3
申请日:2024-08-08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C02F1/00 , G06F30/20 , C02F10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砂箱试验的循环井与抽水井协同运行装置,包括试验砂箱、蠕动泵、测压管、循环井、抽水井和介质,循环井及抽水井设置在试验砂箱内部,试验砂箱正面设置有用于连接测压管的测压管接口,循环井设置有蠕动泵注水接口和蠕动泵抽水接口Ⅰ,抽水井设置有蠕动泵抽水接口Ⅱ,介质包括高渗透率的均质中砂和低渗透透镜体。本发明采用上述的基于砂箱试验的循环井与抽水井协同运行装置及运行方法,将循环井技术和抽出‑处理技术结合,修复过程中将污染物收束在可控范围内的同时提高了冲刷能力,提高污染物的修复效率,解决了循环井技术中污染物扩散和抽出‑处理技术中难以修复低渗透透镜体污染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4314194U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20867620.0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孔介质垂向渗透系数测量仪,包括主管和与主管轴向相互平行设置的副管,副管的一端与主管的侧部连通,通过主管与副管内水位的变化来进行渗透系数的测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孔介质垂向渗透系数的测量问题。经在青海、内蒙,通过不同高度、不同管径、不同形状的测试装置在现场的试验对比,表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测量仪,在野外现场应用的优越性。通过对现场测试数据的分析对比也为本专利的部件尺寸设计提供了依据,使得本专利更便利于野外使用,具有野外推广使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220058176U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20054716.4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堵塞型地下水回灌装置,包括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以及连接在两个管道之间的防堵结构,防堵结构呈“y”形设置,防堵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y”形三个端头的连接头一、连接头二、连接头三,进水管道与连接头一活动连接,出水管道与连接头三活动连接,连接头二上活动连接有固定盖,连接头三内腔还设置有滤网以及清理滤网上杂质的清理结构;该“y”形结构设置便于水经过防堵结构时,使水内较大颗粒沉淀在连接头二内,同时滤网再次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且清理结构对滤网上附着的杂质进行清理,从而实现在地下水回灌过程中,避免发生堵塞导致不能正常回灌地下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