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0442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0999350.3
申请日:2021-08-29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套齿连接结构早期摩擦失稳故障识别方法。首先确定带套齿连接结构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可以利用有限元法计算该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确定套齿摩擦早期失稳故障特征频带。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或者商业软件计算的方法得到转子系统的一阶临界转速。采集转子系统振动信号并采集转速,进一步判断转速是否略高于一阶临界转速,并采集特征频带内振动信号,计算套齿摩擦早期失稳故障特征值,并根据特征值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套齿摩擦早期失稳故障。本发明可以有效避免由失稳故障带来的重大损失的发生,且辨识流程简单,运算量小,在主流计算平台下响应时间在毫秒级,响应迅速,完全可以拓展应用到机载设备上,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801621B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810719739.6
申请日:2018-07-0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模拟机动飞行条件下航空发动机转子盘腔积液的装置,可调支板与所述基座上表面之间形成45°的夹角。盘腔积液模拟转子固定在两块立板之间。在两块立板相对应的表面呈放射状的分布有多组承力杆安装孔,并使分别位于两个立板上的各组承力杆安装孔一一对应。承力杆安装孔是以所在立板的一个直角为圆心,以该直角的两个边分别为0°和90°,在该0°~90°内每隔15°设置一组通孔。本发明对真实航空发动机转子结构进行缩放得到,以满足盘腔积液模拟转子与航空发动机转子结构的动力学相似性。模拟装置转子与水平夹角可调,能模拟发动机机动飞行时多个姿态下盘腔积液转子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卧式转子与立式转子的故障动力学特性的对比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7101829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710230772.8
申请日:2017-04-1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技术融合航空发动机故障智能诊断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对故障数据样本进行识别,匹配出故障库中与待诊样本相似度不低于判断值的故障作为疑似故障。依据典型故障因子决策表,对所有疑似故障进行多轮筛选,得出可能性最大的有限个主要疑似故障。利用模式识别算法,对主要疑似故障进行模式识别,识别时的学习训练样本来自于故障样本数据特征库中的故障数据特征,识别时的识别对象为待识别样本的特征,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一次或多次动力学特征检验。本发明能够有选择性地确定模式识别的学习对象,缩小学习范围,查全率η从1降为33%。学习时间从90s减少到了19s。通过检验环节,对识别结果进行检验,将干扰信号的虚警概率由33%将为0。
-
公开(公告)号:CN105224713B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510458891.X
申请日:2015-07-30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2
Abstract: 一种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的减载设计方法,提出了使中介轴承免受同步冲击的原则,在航空发动机从慢车转速‑最大转速的工作范围内选取N个转速点,确定每个转速下中介轴承内环的特征倍频和外环的特征倍频。标出风扇的叶片数目。校核风扇叶片数目及其整倍数是否与内环的特征倍频和外环特征倍频相距在2%之内。若满足这一条件的转速区间超过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的10%,则调整叶片数目或高/低压转子转速比,保证在90%以上的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风扇叶片数目及其整倍数与中介轴承内环和外环特征倍频相差在2%以上,本发明有效避免了中介轴承出现同步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105651515B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610161760.X
申请日:2016-03-2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1M13/04
Abstract: 一种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故障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中的低压转子和高压转子安装在三个支撑架之间。在分别靠近电动机一端的低压转子的转子轴和高压转子的转子轴上均贴有反光纸贴。通过两个光电传感器采集转速脉冲信号,通过一个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采集中介轴承的振动信号。通过确定故障特征倍频、采集转速脉冲信号和原始时域振动信号、获得中介轴承转差域的零相位位置、计算转速—时间函数、将原始时域信号转换为转角域振动信号,以及使用包络谱检测轴承故障,能够较好地解决变转速工况下轴承故障特征频率在频谱上漂移、尖峰度不好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066725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230765.8
申请日:2017-04-1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基于故障基因的转子结构动力学逆向设计方法,根据转子转速、功率功能设计要求,进行转子初始结构设计,得到临界转速、振型;开展故障基因筛查,建立转子‑支承系统的故障基因库,确定转子初始结构的显性基因及其表达式;对转子初始结构显性故障的故障响应进行估算,若故障响应突出,则应根据遗传因子,对转子结构参数进行调整,再次估算故障响应,直至满足要求。本发明在设计过程中即对潜在的振动故障进行预估,并针对特定的故障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航空发动机结构动力学设计结果对典型故障的包容能力,为转子动力学特性优化指明了方向,缩短了转子系统的研制周期,同时节约了研制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1846099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0910021664.5
申请日:2009-03-24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F04D29/34
Abstract: 一种提高叶片气动负荷的压气机叶栅,同一叶片排中每相邻的三个叶片为一组,以第一个叶片(1)的前缘轴向位置为定位基准,与其相邻的第二个叶片(2)位于第一个叶片的叶背表面一侧,其前缘位置沿叶栅的轴向后移,所移动的距离为第一个叶片轴向弦长L的7%~15%;与第二个叶片相邻的第三个叶片(3)位于第二个叶片的叶背表面一侧,其前缘相对于第二个叶片的前缘沿叶栅轴向后移,移动距离为第一个叶片轴向弦长的5%~15%;第三个叶片绕其前缘旋转1°~4°。本发明在一个叶片排中形成三个互不相同的气流通道,气流流动具有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独有特征,在叶片设计弯度不变的条件下可以有效提高叶片的气动负荷,并使压气机气动稳定性有所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1871024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33002.2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Q10/20 , G06Q10/0639 , G06Q10/10 , G06Q10/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基因的航空发动机视情维修方法,通过对航空发动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并构建了可解释性强的评分方法用于评估发动机运行处于稳态的参数,在飞机降落后准确预测发动机的健康状况,从而协助维修人员做出维修决策,避免发动机故障的发生。此外,本发明提供的评分方法用于评价发动机损伤状况并决定发动机的下发,对下发损伤较为严重的航空发动机进行二次评估,对监控状态评估指标进行校正,在提升评分公式对于该型号发动机的评分能力的同时还控制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70954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15473.0
申请日:2024-06-24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23 , G06F18/214 , G06F18/27 , G06N3/0464 , G06N3/084 , G06N3/045 , G06N3/044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基因的运行参数预测方法,结合待分析的旋转机械上设置的传感器信息,在故障基因库的 中读取并选择合适的趋势模型,再采用拟合后的模型参数将运行参数从故障基因库中的 所对应的参数中反向推导出运行参数,最后通过评价预测效果迭代生成符合期望的运行参数预测模型,本运行参数预测模型既具有物理模型的可解释性强的特点,也具有数据驱动的充分挖掘的特点,能够准确快捷地应用于预测复杂系统的未来运行参数,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9017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822971.8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18/213 , G01D21/02 , G01M13/04 , G01H17/00 , G06F18/22 , G06F18/241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基因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解决了现有测试手段和判断方法中对于故障模式与特征频率的相似度指标不满足要求的问题。本发明采用贝叶斯网络对试验验证所获得响应进行相似度分析,确保所识别的故障模式、特征频率与求解出的振动响应中的数据高度匹配,提高了诊断的精确度。本发明采用FMEA进行对旋转机械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性的故障分析,结合旋转机械本身的结构特点、运行模式和监测特点,建立典型故障动力学理论模型,求解得到典型故障模式下的动力学特性,如典型故障模式的振动响应,更好地将故障诊断与理论模型相结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