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7682017U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21884753.X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2M21/0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喷射系统,包括结构体和多个喷射器,所述结构体内部设有共轨通道和多个安装通道,各所述喷射器一一对应地安装于各安装通道,各所述安装通道的通道壁上均设有连通口,各所述喷射器的入口通过相应的所述连通口与同一所述共轨通道连通,使得所述共轨通道中的燃料气体能够在各所述喷射器的喷射压力作用下自相应的所述安装通道喷出。本申请能够兼顾内燃机的小体积化和高动力性能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211975163U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1922214827.3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2B6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系统。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用于连接热量回收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电动机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用于与发动机的曲轴传动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传输装置,通过电动机连接热量回收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从而使电动机转动,电动机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发动机的曲轴,从而驱动曲轴转动,该动力传输装置将热量回收装置产生的电能输出到电动机,再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曲轴转动,从而将热量回收装置产生的电能有效转化成发动机的机械能,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避免资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222184927U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20142243.8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氢系统和氢内燃机,供氢系统包括储氢罐,储氢罐通过第一通气管路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接,储氢罐内分别具有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用于存储氢气,第一容纳空间与第一通气管路连通,第二容纳空间与第二通气管路连通,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容积均可调节地设置,以通过第二通气管路向第二容纳空间内加入气体使得第二容纳空间的容积增大,以使第一容纳空间的容积减小,进而可以增大第一容纳空间内氢气的压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供氢系统中残存的氢气无法被氢内燃机利用,导致整车的综合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21547074U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23166149.0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1M13/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系统及具有其的内燃机,通风系统包括:第一检测部件,用于安装在气缸盖罩上,以检测气缸盖罩内的可燃气体的浓度;排气组件,排气组件包括排气管,排气管用于与气缸盖罩连通;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排气管上,第一控制阀与第一检测部件连接,以根据第一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氢气内燃机的运行的安全性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1592224U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922493977.2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甲醇混合动力系统与一种甲醇混合动力车辆,其中,甲醇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并联布置的甲醇发动机驱动系统和电机驱动系统,甲醇发动机驱动系统包括甲醇发动机、离合器和第一传动装置,甲醇发动机通过离合器连接第一传动装置,第一传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于转矩耦合装置;电机驱动系统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和第二传动装置,电机通过第二传动装置连接于转矩耦合装置。本方案中并联的甲醇发动机驱动系统和电机驱动系统可以分开工作,也可以协调工作、共同驱动。该系统既解决了甲醇发动机冷起动困难的问题,又可以为甲醇动力车辆提供另外一种动力源,解决甲醇动力车辆行驶里程焦虑及中低负荷工况下甲醇发动机性能不佳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1314381U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922254546.0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汽车。该发动机包括:燃烧室;第一活塞组件,其滑动设置于燃烧室内;第二活塞组件,其滑动设置于燃烧室内,第二活塞组件和第一活塞组件相对于燃烧室对称设置,第二活塞组件和第一活塞组件形成倒V形结构。该发动机,第二活塞组件和第一活塞组件相对于燃烧室对称设置,受力均匀,结构稳定性好。通过设置第二活塞组件和第一活塞组件形成倒V形结构,与现有技术采用活塞水平布置方式相比,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采用喷射润滑的方式,润滑油可通过重力作用有效回流,保证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的润滑和冷却效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