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9561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210002836.X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海南大学
IPC: C07C1/32 , C07C15/52 , C07C15/50 , C07C17/263 , C07C25/28 , C07C41/30 , C07C43/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E式内部烯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有机季铵盐和苄基砜类化合物为原料,在碱的促进作用下制备E式内部烯烃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操作简单、副反应少、条件温和、高效、经济等优点;解决了传统内部烯烃制备过程中发生羟醛缩合副反应、产物立体选择性不高、对过渡金属的依赖以及相应的金属残留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720794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0653178.6
申请日:2021-06-11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比色适配体传感检测大米中真菌毒素的方法,向金纳米粒子水溶液中加入真菌毒素适配体水溶液,进行孵育,然后加入待测样品溶液,进行孵育,最后加入氯化钠水溶液进行孵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测定不同溶液在620 nm和520 nm处的紫外吸收值,计算这两者的紫外吸收值的比值A620 nm/A520 nm,通过溶液颜色变化或者A620 nm/A520 nm值对样品中真菌毒素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所述真菌毒素优选为赭曲霉毒素A和黄曲霉毒素B1。本发明方法简单、快速、现象直观,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可应用于赭曲霉毒素A和黄曲霉毒素B1的现场快速检测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987446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52049.X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海南大学
IPC: C07B43/06 , C07C231/02 , C07C233/65 , C07C235/46 , C07C237/30 , C07C233/66 , C07C233/81 , C07C233/58 , C07C253/30 , C07C255/60 , C07D307/52 , C07D213/75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亚磷酸酯介导的羧酸与二级胺生成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该方法以羧酸类化合物和二级胺类化合物为反应原料,使用0.5当量的亚磷酸三苯酯,对二甲苯为溶剂,在氮气氛围下,加热到160℃,有效反应24h,以较高产率获得酰胺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产率高,操作简便,添加剂少,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对于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7446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50532.4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海南大学
IPC: C07B43/06 , C07C231/10 , C07C233/65 , C07C235/46 , C07C235/84 , C07C233/11 , C07C233/58 , C07C237/30 , C07D317/54 , C07D333/68 , C07D311/24 , C07D277/56 , C07D209/28 , C07F9/50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N,N‑二甲基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该方法以羧酸类化合物和DMF为反应原料,使用0.5~1.5当量的亚磷酸三苯酯,0~1.0当量氯化锂,对二甲苯为溶剂,在氮气氛围下,加热到160℃,有效反应24~48h,以较高产率获得酰胺类化合物。该方法无需添加金属催化剂、氧化剂和强碱等,具有产率高,操作简便,添加剂少,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对于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9195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0747686.4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海南大学
IPC: C07C45/45 , C07C49/784 , C07C49/84 , C07C49/813 , C07C49/788 , C07C49/792 , C07C67/29 , C07C69/157 , C07C69/07 , C07C221/00 , C07C225/22 , C07C253/30 , C07C255/56 , C07D213/50 , C07D215/14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类不对称双芳基酮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法,该方法以芳基酸酐和芳基溴化物为主要原料,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使用5mol%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和5mol%乙二醇二甲醚溴化镍为催化剂,10mol%2‑(二环己基膦)3,6‑二甲氧基‑2’,4’,6’‑三异丙基‑1,1’‑联苯和5mol%α,α,α‑三联吡啶为配体,一当量硫酸钠为添加剂,两当量锌粉为还原剂,在氮气氛围下,置入反应容器内,加热到40℃,反应12小时,高产率得到不对称双芳基酮类化合物I。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添加剂少、选择性高等优点,对于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9192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0930248.1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海南大学
IPC: C07C1/32 , C07C41/30 , C07C43/215 , C07C209/68 , C07C211/45 , C07C17/263 , C07C25/24 , C07C22/08 , C07D333/08 , C07C15/52 , C07C15/50 , C07C15/58 , C07C13/19 , C07C13/20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不对称烯烃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该方法以醇类化合物为反应原料,使用12.5mol%三氟甲磺酸锌为催化剂,1.5当量苄基磷氧化合物,2.0当量的叔丁醇钠,1,4‑二氧六环为溶剂,在氮气氛围下,加热到160℃,有效反应20h,以较高产率获得不称烯烃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产率高,操作简便,添加剂少,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对于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30431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886484.8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海南大学
IPC: C07C67/343 , C07C69/738 , C07C69/76 , C07C69/94 , C07C201/12 , C07C205/56 , C07C45/45 , C07C49/84 , C07C231/12 , C07C235/78 , C07D213/50 , C07B41/0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三氟甲磺酸邻甲苯酯、羧酸类化合物和烯烃类化合物为原料,在钯/降冰片烯催化体系和碱、配体的促进作用下制备多取代芳香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操作简单、条件温和、高效、经济等优点;解决了利用Catellani型酰基化反应合成多取代芳香酮类化合物反应中对碘离去基团和需预制备的酰卤、酸酐、酯作为酰基源的过度依赖。
-
公开(公告)号:CN1148054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210586107.3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有机膦氧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该方法以醇类化合物与P(O)‑H化合物为反应原料,使用5 mol%乙酰丙酮铁为催化剂,1当量碳酸铯,环己烷为溶剂,在氮气氛围下,加热到130℃,有效反应24 h,以较高产率获得有机膦氧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产率高,操作简便,添加剂少,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对于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95610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210002836.X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海南大学
IPC: C07C1/32 , C07C15/52 , C07C15/50 , C07C17/263 , C07C25/28 , C07C41/30 , C07C43/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E式内部烯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有机季铵盐和苄基砜类化合物为原料,在碱的促进作用下制备E式内部烯烃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操作简单、副反应少、条件温和、高效、经济等优点;解决了传统内部烯烃制备过程中发生羟醛缩合副反应、产物立体选择性不高、对过渡金属的依赖以及相应的金属残留问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