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496244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1780008343.4

    申请日:2017-01-16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具备具有结晶质硅半导体层(13)的第1薄膜晶体管(101)和具有氧化物半导体层(23)的第2薄膜晶体管(102),第1薄膜晶体管(101)的第1源极电极(31)、第1漏极(33)隔着第1层间绝缘层(L1)设置在结晶质硅半导体层之上,第2薄膜晶体管(102)的第2源极电极(25S)电连接到与第1源极电极、第1漏极电极由同一导电膜形成的配线(35),配线(35)隔着第2层间绝缘层(L2)设置在第2源极电极(25S)之上,并且在包含形成于第2层间绝缘层(L2)的开口的第2接触孔内与第2源极电极(25S)接触,第2源极电极具有包含主层(25m)和配置在主层之上的上层(25u)的层叠结构,在第2层间绝缘层的开口的下方,上层(25u)具有第1开口部,主层(25m)具有第2开口部(p2)或凹部,当从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第2开口部(p2)或凹部比第1开口部(p1)大。

    显示面板用基板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01432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1780013382.3

    申请日:2017-02-17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以覆盖栅极绝缘膜(45)及半导体膜(42)二者的形式形成导电膜(51)的导电膜形成工序,其中,栅极绝缘膜(45)覆盖在玻璃基板(32)上形成的栅极电极(37G)及栅极布线(35G),半导体膜(42)在栅极绝缘膜(45)上形成在与栅极电极(37G)重叠的位置;第一蚀刻工序,通过对导电膜(51)进行蚀刻,从而形成与半导体膜(42)连接的源极用导电膜(46S)、及与半导体膜(42)连接的漏极用导电膜(46D);抗蚀剂形成工序,其在第一蚀刻工序之后实行,形成覆盖半导体膜(42)、源极用导电膜(46S)、漏极用导电膜(46D的抗蚀剂(53R);以及第二蚀刻工序,其在抗蚀剂形成工序之后实行,以抗蚀剂(53R)为掩模,实行可去除导电膜(51)的蚀刻。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2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140675B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1680059777.2

    申请日:2016-10-13

    Inventor: 伊东一笃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在基板(10)上具备第1薄膜晶体管(101),第1薄膜晶体管(101)具有:副栅极电极(12);第1绝缘层(14),其覆盖副栅极电极;主栅极电极(16),其形成于第1绝缘层上;第2绝缘层(18),其覆盖主栅极电极;氧化物半导体层(20),其具有包含第1层(20A)和第2层(20B)的层叠结构,第2层(20B)设于第1层上,与第1层相比带隙较大;以及第1源极电极(22)及第1漏极电极(24),当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时,氧化物半导体层(20)包括:栅极相对区域(20g),其与主栅极电极重叠;源极接触区域,其与第1源极电极(22)接触;漏极接触区域,其与第1漏极电极接触;以及偏置区域(30s、30d),其设于栅极相对区域与源极接触区域之间和栅极相对区域与漏极接触区域之间中的至少一方,偏置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隔着第1绝缘层(14)和第2绝缘层(18)与副栅极电极(12)重叠。

    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和薄膜晶体管

    公开(公告)号:CN109755136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811178458.0

    申请日:2018-10-10

    Abstract: 提供能降低钝化膜的覆盖性的恶化的薄膜晶体管和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本发明的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中,上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包括包含Al层和Al以外的金属层的多个金属层的层叠结构,且上述薄膜晶体管具有包括氧化物半导体的沟道层,上述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具有:导电膜形成工序,形成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用的导电膜;图案化工序,对导电膜进行图案化而形成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钝化膜形成工序,形成钝化膜;以及热处理工序,进行热处理,在图案化工序和钝化膜形成工序之间具有先于热处理工序进行热处理的预热处理工序。

    显示面板用基板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01432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780013382.3

    申请日:2017-02-17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以覆盖栅极绝缘膜(45)及半导体膜(42)二者的形式形成导电膜(51)的导电膜形成工序,其中,栅极绝缘膜(45)覆盖在玻璃基板(32)上形成的栅极电极(37G)及栅极布线(35G),半导体膜(42)在栅极绝缘膜(45)上形成在与栅极电极(37G)重叠的位置;第一蚀刻工序,通过对导电膜(51)进行蚀刻,从而形成与半导体膜(42)连接的源极用导电膜(46S)、及与半导体膜(42)连接的漏极用导电膜(46D);抗蚀剂形成工序,其在第一蚀刻工序之后实行,形成覆盖半导体膜(42)、源极用导电膜(46S)、漏极用导电膜(46D的抗蚀剂(53R);以及第二蚀刻工序,其在抗蚀剂形成工序之后实行,以抗蚀剂(53R)为掩模,实行可去除导电膜(51)的蚀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