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682745A
公开(公告)日:2005-10-19
申请号:CN200510024306.1
申请日:2005-03-1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31/704 , A61K47/48 , A61K9/48 , A61P1/16 , A61P31/1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以聚天冬氨酸和聚乙二醇的接枝共聚物为载体的含甘草酸药物纳米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含有甘草酸药物的纳米胶囊,以含有甘草酸药物分子的聚天冬氨酸链段为憎水链段,以枝链聚乙二醇为亲水链段。在水溶液中直接制备出载体与药物的复合物,利用该复合物的亲、疏水性直接在水中形成纳米胶囊。该方法制备的纳米胶囊能在水溶液中稳定的存在,并达到了缓控释放的功能。本方法制备简单,还适合用于其它药物的包埋。
-
公开(公告)号:CN1586488A
公开(公告)日:2005-03-02
申请号:CN200410052767.5
申请日:2004-07-1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31/704 , A61K9/14 , A61K47/36 , A61P1/16 , A61P31/12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制备壳聚糖甘草酸纳米粒子的方法。甘草酸具有抗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作用以及破坏血管内艾滋病毒细胞的效果,目前临床使用的甘草酸制剂存在口服难吸收的问题。本发明将溶于酸性水溶液的壳聚糖和溶于氨水溶液的甘草酸混合,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壳聚糖分子量、壳聚糖脱乙酰度、酸溶液浓度、氨水浓度、投料比等,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壳聚糖甘草酸纳米粒子水分散体系,将其冷冻干燥后即得到粉末状壳聚糖甘草酸纳米粒子。本发明中壳聚糖甘草酸交联水分散体系是分散均匀、形状接近球形的纳米粒子。本发明产物在水中能够重新分散成纳米粒子,具有一定的靶向和缓释性能。本发明方法简单、原料易得,产品口服后,与市售口服制剂相比,其肠道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度有明显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586487A
公开(公告)日:2005-03-02
申请号:CN200410052766.0
申请日:2004-07-1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31/704 , A61K9/14 , A61P1/16 , A61P3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草酸三元复合物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现有的甘草酸类药物存在口服难吸收的不足,本发明的三元复合物纳米微粒,提高了甘草酸的口服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本发明利用离子凝胶化方法,以三聚磷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聚阴离子和壳聚糖或季铵化的N-(2-羟基)丙基-3-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进行离子凝胶化反应,并通过甘草酸和壳聚糖的相互作用制备甘草酸三元复合物纳米微粒。通过控制壳聚糖的分子量、壳聚糖(季铵化的N-(2-羟基)丙基-3-三甲基氯化铵)、三聚磷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及甘草酸的浓度和比例可以得到不同粒径大小的纳米微粒。本发明的甘草酸纳米微粒径可控、尺寸均一,该纳米微粒表面带有正电荷,利于表面修饰。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原料易得,制备过程重复性好,实用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288870A
公开(公告)日:2001-03-28
申请号:CN00127294.2
申请日:2000-11-0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4B24/16 , C08F267/02 , C04B103/3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羧酸类接枝型高效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现有技术中该类减水剂多用于混凝土的外加剂,但是产品效果不令人满意,且生产原料受限,价格偏高。本发明的减水剂包括含羧基、羟基、磺酸基多官能团共聚物和含聚乙氧基侧基的聚羧酸。前者在氧化-还原体系中以含有侧基的不饱和烯类单体聚合而得,后者是聚氧乙烯与马来酸酐酯化反应后再与丙烯酸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而得。产品性能良好,原料易得,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274736A
公开(公告)日:2000-11-29
申请号:CN00115590.3
申请日:2000-05-06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9D16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水解性醇酸树脂涂料的制备方法,它是将含有2—6个羧基的分子量为500—5000的聚合物来代替传统工艺中的邻苯二甲酸酐或间苯二甲酸合成醇酸树脂,然后配制成涂料。本发明制备的涂料具有优良的耐水解性能,完全可以满足建筑涂料对贮存期的要求。而且漆膜硬度好,光泽可以调节,施工性能优良,可广泛用于建筑物内外墙、桥梁等。
-
公开(公告)号:CN1154377A
公开(公告)日:1997-07-16
申请号:CN96116526.X
申请日:1996-10-03
Applicant: 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研究院 , 复旦大学
IPC: C08F230/02 , C02F5/1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制备含磷多元共聚物水处理剂的方法。其步骤是在氧化-还原体系中引发多种单体,在40-150℃温度条件下,反应2-6小时,制得固含量不小于30%的淡黄色或无色透明溶液。其中氧化剂采用过氧化氢或过硫酸盐类,还原剂采用次磷酸或其盐类,单体为含有侧基的不饱和烯类单体。由本发明制备的水处理剂,能够有效地防止多种盐类的沉积,特别与其它缓蚀类药剂复配时可以起协同作用。可广泛用于工业水系统,特别时冷却水系统的盐类沉积的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4530628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090340.2
申请日:2022-01-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H01M4/13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固态薄膜电池。本发明全固态薄膜电池包括:正极层,负极层,全固态隔膜层,柔性电池极板;其中,正极层和负极层位于同一平面中;并且正极层和负极层之间有间隙;正极层由正极活性材料、固态电解质、导电助剂和粘结剂按一定工艺混合而成;负极层由石墨与固态电解质复合而成,或由锂金属及Li‑Al,Li‑In,Li‑Sn合金组成;全固态隔膜层由具备超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组成;柔性电池极板分别由超薄铝箔及铜箔组成;固态电解质层与正、负极接触侧采用网格状延伸结构。本发明从根本上避免了正、负极层堆叠结构带来的接触短路风险,并大大提高离子电导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565293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10951794.4
申请日:2015-12-1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B3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P2004/03 , C01P2004/04 , C01P2006/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机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二维有序介孔碳骨架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溶液法制得单分散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通过溶剂挥发诱导纳米颗粒在不同基底上自组装成有序的纳米超晶格二维薄膜,再将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高温碳化获得碳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超晶格二维薄膜,在薄膜表面镀一层聚合物后,通过刻蚀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和基底除去以获得有聚合物包覆的高度有序的二维介孔碳骨架薄膜材料。本发明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成本较低,可对薄膜的厚度及介孔碳骨架的尺寸进行调控。基于二维有序介孔碳骨架薄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表面易于修饰等特点,本发明将在吸附与分离、传感、储能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439121A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510947814.0
申请日:2015-12-1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B3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P2004/03 , C01P2004/04 , C01P2006/12 , C01P2006/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机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维有序方形孔介孔碳骨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溶液法制得单分散方形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通过溶剂挥发诱导纳米颗粒自组装成三维有序的纳米超晶格固体,将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高温碳化获得碳包覆的三维方形四氧化三铁纳米超晶格,通过酸刻蚀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除掉获得高度有序的方形孔介孔碳材料。本发明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成本较低,通过控制起始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形貌及大小,对介孔碳骨架的孔道的形状和大小进行调控。制备的材料介孔碳的孔结构高度有序且连续,比表面积大,结构稳定,在吸附与分离、储能、传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163453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410346480.7
申请日:2014-07-2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G23/047 , C01G19/02 , C01B31/02 , C01B33/12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机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度有序纳米颗粒超晶格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溶液法制得单分散金属氧化物纳米晶颗粒,通过溶剂挥发诱导纳米颗粒自组装制备三维有序纳米晶超晶格固体,然后将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高温碳化获得碳包覆的氧化物纳米颗粒超晶格,通过酸刻蚀将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除掉获得高度有序的介孔碳材料,以介孔碳为模板,在其孔道中灌注合适的前驱体,最后通过水解、晶化等手段即可获得相应纳米颗粒的超晶格材料。本发明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成本较低,可以通过控制起始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形貌对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进行调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