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数值仿真的翼型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31836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011128765.5

    申请日:2020-10-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翼型优化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数值仿真的翼型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由多个控制点控制型线的高阶贝塞尔曲线对翼型进行参数化描述;获得多个翼型及对应攻角;通过数值仿真获得多个翼型在对应攻角下的目标函数值;采用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值进行排序,将目标函数值中满足预设规则的目标函数值所对应的翼型和攻角作为目标翼型和目标攻角,对目标翼型对应的控制点的坐标及目标攻角进行选择和交叉和/或变异获得优化翼型集,对优化翼型集重复数值仿真和遗传算法处理,直至目标函数值达到优化终止条件。该方法结合遗传算法和数值仿真技术可以在更大的寻优范围内获得目标函数值最优的翼型及攻角。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翼型翅片排列结构优化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741961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328892.2

    申请日:2022-0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翼型翅片排列结构优化方法和系统,属于印刷电路板制造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翼型翅片的排列几何参数无量纲化,通过试验设计和数值仿真得到样本集;将样本集中的训练集输入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对应的代理模型;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对二者初始值赋值,分别进行训练得到代理模型;以最大化努赛尔数和最小化阻力系数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训练后的两个代理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出Pareto前沿集;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获取最优妥协解,并利用其对应的优化变量优化翼型翅片排列结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翼型翅片排列结构优化方法中存在的几何优化参数固定及入口速度范围受限、优化效率低等难点问题。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数值仿真的翼型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31836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1128765.5

    申请日:2020-10-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翼型优化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数值仿真的翼型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由多个控制点控制型线的高阶贝塞尔曲线对翼型进行参数化描述;获得多个翼型及对应攻角;通过数值仿真获得多个翼型在对应攻角下的目标函数值;采用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值进行排序,将目标函数值中满足预设规则的目标函数值所对应的翼型和攻角作为目标翼型和目标攻角,对目标翼型对应的控制点的坐标及目标攻角进行选择和交叉和/或变异获得优化翼型集,对优化翼型集重复数值仿真和遗传算法处理,直至目标函数值达到优化终止条件。该方法结合遗传算法和数值仿真技术可以在更大的寻优范围内获得目标函数值最优的翼型及攻角。

    一种换热管及采用该换热管的管壳式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6482565A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611031481.8

    申请日:2016-1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及采用该换热管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其中该换热管包括圆管(2),在该圆管(2)上设置有前置隔板(1)和/或后置隔板(3),以垂直于换热管来流方向、且经过所述圆管(2)的中心轴线为参考界面将所述圆管(2)分为两个区域,记这两个区域中先与来流接触的一个区域为前置区域,另一个区域即为后置区域,该前置隔板(1)位于圆管(2)的前置区域上,所述后置隔板(3)位于圆管(2)的后置区域上。本发明通过对传统换热管进行设置和改进前置隔板和后置隔板等关键的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由于流体流速提高引起的换热管振动和换热管所受阻力增加的问题,实现管壳式热交换器的降阻减振。

    一种传热管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64189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13653.4

    申请日:2012-01-16

    Abstract: 一种传热管,属于传热元件,在强化换热的同时,解决现有传热管管内流动局部阻力增加过大的问题。本发明任一横截面形状均为相等直径的圆形,传热管内径d为1~2000mm,壁厚b为0.1~20mm;传热管中心轴线为圆柱形螺旋线或者以导程W为周期的三次样条曲线。本发明通过传热管等直径圆形截面螺旋式流道迫使管内流体整体向前旋流,改变速度场与温度场之间协同关系的同时,有效抑制管内流动局部阻力的产生,在沿程阻力增加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同功耗下换热增强的效果。

    具有平面式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毛细抽吸两相流体回路

    公开(公告)号:CN100366997C

    公开(公告)日:2008-02-06

    申请号:CN200510019112.2

    申请日:2005-0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平面式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毛细抽吸两相流体回路,其结构是,蒸发器的蒸汽出口与冷凝器的蒸汽入口相连接,储液器与冷凝器的冷凝液出口相连接;所述蒸发器为平面式毛细芯蒸发器,冷凝器为平面式毛细芯冷凝器;储液器与冷凝器的排液口相连接;冷凝器的冷凝液出口通过过冷器与蒸发器的回流液体入口相连接。本发明启动迅速、运行稳定,构成简单、调节方便,自适应能力强,温控效果好,传热效率高,是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芯片以及其他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或器件冷却的理想装置,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市场应用前景广泛。

    一种换热管及采用该换热管的管壳式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206222996U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621241719.5

    申请日:2016-1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及采用该换热管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其中该换热管包括圆管(2),在该圆管(2)上设置有前置隔板(1)和/或后置隔板(3),以垂直于换热管来流方向、且经过所述圆管(2)的中心轴线为参考界面将所述圆管(2)分为两个区域,记这两个区域中先与来流接触的一个区域为前置区域,另一个区域即为后置区域,该前置隔板(1)位于圆管(2)的前置区域上,所述后置隔板(3)位于圆管(2)的后置区域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换热管进行设置和改进前置隔板和后置隔板等关键的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由于流体流速提高引起的换热管振动和换热管所受阻力增加的问题,实现管壳式热交换器的降阻减振。

    柔性生物探针
    2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575669Y

    公开(公告)日:2003-09-24

    申请号:CN02279712.2

    申请日:2002-10-24

    Inventor: 刘伟 杨昆 杨金国

    Abstract: 柔性生物探针,属于测量生物组织参数的传感装置,特别涉及测量生物组织热物理参数和温度。它包括珠状热敏电阻及与其相连的导线,导线外套有柔性绝缘套管,导线和套管之间充有不含玻璃纤维的有机填充物,珠状热敏电阻固定在套管端部、其表面仅有一层保护膜。该探针有效地实现热绝缘和电绝缘,减少了热敏电阻珠体与被测生物组织之间接触热阻,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整个探针具有柔性,可到达组织任何部位。

    一种风力机导风筒
    2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071794U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621088829.2

    申请日:2016-09-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 Y02E10/7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力机导风筒,该导风筒采用翼型结构的翼型曲线为基础经扩大相应倍数后获得的目标翼型曲线经空间旋转而成,其包括依次相连的进口集流段、中间喉部段和出口扩散段,其中,所述进口集流段对应于目标翼型曲线中弧线曲率较大的一端,所述出口扩散段对应于目标翼型曲线中弧线曲率较小的一端,所述中间喉部段的最小直径小于进口集流段的最大直径和出口扩散段的最大直径。本实用新型在提高风力机效率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叶轮流场,减少脱落涡的影响区域,具有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生物热物理参数测量电路
    3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657004Y

    公开(公告)日:2004-11-17

    申请号:CN200320116115.4

    申请日:2003-11-28

    Abstract: 生物热物理参数测量电路,属于温度的测量电路。本实用新型精密电阻一端接地、热敏电阻一端接第一运算放大器正极输入端和D/A转换器输出端;热敏电阻和精密电阻连接点接第二运算放大器正极输入端,第一、第二运算放大器负极输入端均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输出接第三运算放大器正极输入端、后者输出端接第四运算放大器正极输入端、后者输出端接第一A/D转换器;第二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第三、第四运算放大器负极输入端和第二A/D转换器;D/A转换器输入端、第一、第二A/D转换器输出均电信号连接微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阶跃温升,脉冲一衰减、恒功率法等不同测量模式,可同时测量生物组织热导率、热扩散率、血液灌注率和温度,控制方式灵活、精度高、系统稳定、可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