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2699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316124.9
申请日:2025-03-1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K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声倏逝波幅值测量高温固体结构表面温度的方法,属于无损测量领域,包括步骤:在不同的表面温度条件下,在高温固体结构上方激发超声波,测量不同表面温度下的超声倏逝波幅值大小;对超声倏逝波幅值与温度的关联关系进行确定;在超声倏逝波幅值与温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以后,在后续的超声探测中,结合超声倏逝波的测量幅值与预先确定的所述超声倏逝波幅值与温度的关联关系式,计算得到高温固体结构表面的温度。本发明不依赖于被测材料表面发出的辐射,能够在高温或极高温环境下稳定测量,实时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944281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510038941.2
申请日:2025-01-10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3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温热结构优化设计领域,公开了一种考虑热接触的高温结构热力耦合拓扑优化方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含接触热阻界面的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上述步骤中的含接触热阻界面的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高温结构的热力耦合分析,建立含有多个约束的拓扑优化模型;对拓扑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进行灵敏度求解,获得灵敏度列式;将灵敏度通过密度过滤法进行过滤;采用移动渐近线优化算法MMA更新拓扑优化模型中的变量。将接触问题扩展到热力耦合结构,有利于对含热接触的高温结构开展精细化设计,同时通过优化结果给出接触热阻对力热耦合结构的调控机制,从而提高含热接触的高温结构设计的精细化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37475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959132.7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K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声谐波频率测量高温结构内部温度的方法,属于无损探测领域,包括:测量某一温度场下的纵波和横波超声谐振频率,获得纵波和横波超声波传播速度,再依据预先标定的波速与温度关系分别获得纵波和横波测量得到的温度,最后根据纵波和横波的谐振频点数得到综合谐振测温结果。本发明可以在超声波传播时间数据不易采集或采集数据失真的情况下,实现对结构内部温度进行有效的测量,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31273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864215.8
申请日:2024-12-1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9/08 , G06F119/02 , G06F113/08 , G06F111/10 , G06F119/14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外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数值计算技术领域,确定初始时刻的流动状态获得外场壁面温度,按照外场流体边界条件求解外场多组分化学非平衡N‑S方程,获得下一时刻外部流体边界热流及下一时刻外场压力,作为内场求解的耦合界面边界条件,通过TPMM及LTNE的焓方法方程组求解多孔发汗结构内流获得下一时刻耦合边界处的参数,最终获得终止时刻高焓非平衡外场参数。通过采用多组分化学非平衡假设下的N‑S方程求解超声速外流,模拟超声速条件下主动冷却工质与超声速来流之间的化学反应,获得多孔发汗冷却系统壁面热流及结构热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8817107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298763.9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K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内部二维平面稳态温度场的探测方法与系统,该方法包括:利用超声波在被测固体内部的传播速度与被测固体内部的二维平面的温度的关联关系,将激光超声在被测固体内部采集的不同点的超声传播时间作为测量量,通过温度场重建算法计算得到被测固体的二维平面温度分布。本发明可实现对固体内部二维稳态温度场的无损、非接触、远距离测量,能够适应高温、高压、腐蚀等复杂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749440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358565.2
申请日:2023-10-1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9/08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强对流条件下低温平板干模态结霜相似因素获得方法,涉及结霜行为预测领域,包括:对低温平板干模态结霜进行模拟,构建霜层对应的能量守恒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基于无量纲温度、无量纲霜层厚度、无量纲结霜时间、无量纲湿度和无量纲霜层密度对质量守恒方程进行处理得到无量纲质量守恒方程;基于无量纲温度、无量纲霜层厚度、无量纲湿度和无量纲霜层热导率对能量守恒方程进行处理得无量纲能量守恒方程;对无量纲质量守恒方程和无量纲能量守恒方程进行分析获得强对流条件下低温平板干模态结霜相似因素结果,本方法能够获得强对流条件下低温平板干模态结霜相似因素。
-
公开(公告)号:CN117408089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716652.0
申请日:2023-12-1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30/15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表面法向量修正的反距离权重数据插值方法,通过表面法向量对翼/舵面、缝隙、舱内密排翅片等结构的插值点进行筛选,选取法向量在一定夹角范围内的插值点作为最终的插值点集合,最终使得插值点被限制在一定的方位角内,这样在进行最近距离点的选取时就可以避免原始方法存在的上下表面交错选点的问题,从而提高数据插值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272876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569659.4
申请日:2023-11-23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F30/27 , G06F18/27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对流条件下平板结霜霜层物性关联式的建立方法,涉及结霜行为预测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基于强对流条件下平板的结霜特征,建立强对流条件下平板结霜的有待定系数的初步霜层密度关联式;步骤2:基于强对流条件下平板结霜的霜层密度与霜层热导率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待定系数的初步霜层热导率关联式;步骤3:基于平板结霜模拟方法对实验测量的霜层厚度进行回归处理,确定初步霜层密度关联式和初步霜层热导率关联式中待定系数的数值,以获得最终霜层密度关联式和最终霜层热导率关联式;本发明获得能够在强对流条件下使用的平板结霜霜层物性关联式。
-
公开(公告)号:CN116936011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1198788.7
申请日:2023-09-1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16C60/00 , G06F30/28 , G06F113/26 , G06F119/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判断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热物性是否达标的CFD计算方法,涉及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技术领域。所述CFD计算方法包括:确定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基准热物性分布和边界条件;基于确定的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基准热物性分布和边界条件,得到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许用热物性范围;基于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许用热物性范围,判断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热物性是否达标。本发明节约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并且能够保证足够的检测精度,有利于快速评价对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热物性是否达标,减小航空航天飞行试验风险因素,提高功能梯度复合材料制备检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052820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310282429.3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16C60/00 , G06F30/23 , G06F113/26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计算机技术领域内的一种材料热性能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基于同一复合材料的不同尺度的网格结构进行材料热性能的求解,在整个求解过程中不同尺度网格的相互映射一次性确定且可并行式求解温度基函数,最终可快速得到宏观温度分布,并据此温度分布评估复合材料的热性能。不同尺度的网格结构可自动满足材料交界面处的热流守恒,不需要额外针对交界面处进行计算;并且,该方案还具有尺度不分离特性,由此可更能直接体现细观尺度材料空间分布方式对宏观、细观温度分布的影响。相应地,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材料热性能评估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也同样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