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6552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370929.X
申请日:2021-11-18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秦严 , 徐能雄 , 韩文斌 , 王海 , 李金洋 , 甄俊杰 , 李海喜 , 武军 , 满冠峰 , 李志斌 , 李文强 , 高磊 , 张国银 , 李鹏 , 马秋红 , 李波 , 吴佳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煤层采空区覆岩长期变形预测方法及装置,通过改进多煤层变采厚概率积分法模型,可以消除空洞区等价采厚所带来的误差,以提高计算精度,使概率积分模型符合多煤层采空区覆岩长期变形计算;通过计算参数修正使计算模型更符合实际采空区工程情况以区分多煤层的重叠情况来减少重叠形态非理想化带来的误差;通过引入时间函数和对多煤层重叠形态进行分区讨论再计算,可满足符合多煤层开采时间和空间上先后顺序的地表下沉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为多煤层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9990759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910390940.9
申请日:2019-05-11
Applicant: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PC: G01C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降监测装置,具体是一种采空区深部地层沉降监测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沉降监测装置不适于对采空区深部地层进行沉降监测的问题。一种采空区深部地层沉降监测装置,包括开设于岩土体上的钻孔、外层套管、细沙基础层、下承托盘、内层套管、刚杆、上承托盘、水泥填充层、细沙填充层、水泥砂浆填充层、安装台、垫板、磁性表座、百分表;其中,外层套管穿设于钻孔内,且外层套管的轴线与钻孔的轴线重合;外层套管的外侧面与钻孔的孔壁接触;外层套管的下端面与钻孔的孔底接触;外层套管的上端面与钻孔的孔口齐平。本发明适用于采空区深部地层的沉降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44394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07396.9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PC: G06Q10/0639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质量内外业协同管理系统,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外业现场施工数据采集端、外业数据管理单元、内业技术合规性审核PC端以及业务数据库;外业现场施工数据采集端,用于采集外业现场的视频数据及施工数据并进行处理,存入业务数据库;外业数据管理单元,用于通过待填报附件信息从业务数据库中抽取所需数据,对表单进行自动填报并将待审批的电子表单发送至内业技术合规性审核PC端;内业技术合规性审核PC端,用于根据审批流程将待审批的电子表单传送给相应人员进行审批,完成质量评定。本发明可以加强内外业的沟通联系,使内业对工程整体进行高效监督,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4755681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110024481.X
申请日:2021-01-08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InSAR多点联合解算的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定单一地质条件的矿区作为研究区,并收集研究区的资料数据和InSAR数据;根据资料数据和InSAR数据,确定研究区的煤层开采情况;根据煤层开采情况,选取多个停采时间不同的待研究工作面;在待研究工作面上布置测点;按照待研究工作面上布置的测点对InSAR数据进行提取,得到测点数据;根据测点数据和测点的位置,得到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过程中的剖面累计下沉情况。该方法通过矿区待研究工作面空间向时间转化的方式,可获取矿区或待研究工作面连续监测时间较长的地表沉降数据,且具有对InSAR数据观测时长要求低、数据处理结果可靠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96977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378043.7
申请日:2024-03-2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水位变动下地裂缝灾害响应模拟系统及方法,地下水位变动下地裂缝灾害响应模拟系统包括:基座;模型箱,模型箱内填充试验土体配比材料;裂缝隔板,裂缝隔板倾斜角度可调且可更换尺寸地设在模型箱内;三向水箱,三向水箱围绕模型箱设置;水箱隔板,水箱隔板与裂缝隔板共面设置;上盘注水箱,上盘注水箱可升降地设在基座上;下盘注水箱,下盘注水箱可升降地设在基座上;上盘抽水管,上盘抽水管设在上盘空间内;下盘抽水管,下盘抽水管设在下盘空间内;抽水泵;监测装置。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水位变动下地裂缝灾害响应模拟系统能够模拟地下水位变动对地裂缝响应过程的精细化模拟,具有功能丰富、适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07724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806965.9
申请日:2023-07-03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穿越采空塌陷区弯曲带隧道结构优化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采集待研究隧道场地研究区残余变形情况,得到研究区域在隧道建设完成后长期变形的位移场与隧道建设运营期间隧道沿线残余变形情况,以分析隧道沿线长期变形情况,并对隧道残余变形模式进行归纳,提取隧道位置最大残余沉降量、最大残余水平变形量与隧道沿线倾斜及曲率变形量,以针对采空塌陷区弯曲带拟建隧道,并建立扩大洞径的结构优化方案,并根据隧道沿线残余变形情况,对于不同区段计算沉降缝设置间距和隧道沿线衬砌应力大小,综合确定沉降缝设置方式。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未能合理利用隧道穿越采空塌陷区的结构,使得处治方式的经济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822243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890129.3
申请日:2023-07-1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土丘陵浅埋厚煤层采煤塌陷区地表防排水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01:基于数值模拟预测煤层开采地表塌陷范围;包括:S011:建立煤层开采地表塌陷三维工程地质模型;S012:选取本构模型;S013:确定计算参数;S014:预测煤层开采地表塌陷范围;S02:确定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S03:对比导水裂隙带顶部标高和河床标高,确定地表河床与导水裂隙带的接触关系和导通范围;S04:对地表水渗漏危险性进行评价;S05:对采煤塌陷区进行截排水设计。本发明提出的防排水设计方法针对黄土丘陵浅埋厚煤层采煤塌陷区的地表水进行治理,从地表塌陷预测到防排水设计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治理方案,实现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表塌陷灾害防治的有机融合。
-
公开(公告)号:CN116467901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202654.1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岩石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破碎碎石的离散元建模方法及装置,其中,根据碎石粒径统计数据绘制粒径分布曲线,确定粒径分布规律,并建立符合粒径分布规律的完整岩石维诺块体模型,导出完整岩石维诺块体模型后对完整岩石维诺块体模型进行四面体剖分,得到维诺块体网格模型,将维诺块体网格模型导入离散元程序,按照网格模型的不同属性,建立离散元块体模板,根据离散元块体模板建立碎石维诺块体,进而生成可破碎的碎石维诺块体。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获取能够反映碎石形状特性、描述碎石粒径统计分布规律并模拟碎石可破碎性的离散元模型,从而提高了模拟结果的真实性,降低了模拟过程中计算量,更加便捷实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980745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456756.8
申请日:2022-11-2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地下开采沉陷区智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采集目标研究区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基于差分干涉测量小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获取目标研究区的时间序列地表形变信息,生成地表形变速率图像;根据地表变形监测数据和工程地质资料生成的模型训练数据集,并利用训练数据集训练DeepLabv3+深度学习模型,得到地下开采沉陷区识别模型,以利用地下开采沉陷区智能识别模型识别任一研究区地表形变中由地下开采诱发的沉陷区。由此,解决相关技术中难以学习大规模地表形变监测数据中潜在的复杂特征,降低了从大规模地表监测信息中识别地下开采沉陷区的准确性和智能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392067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0845331.X
申请日:2022-07-19
Applicant: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PC: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基于FLAC3D的采动覆岩离层模拟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得研究区的岩层底板高程数据;建立三维工程地质模型;在FLAC3D中确定针对工程地质模型的本构模型、屈服准则、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在工程地质模型中,确定彼此相邻的第一网格组和第二网格组,第一网格组对应于上岩层,第二网格组对应于下岩层,并且上岩层的刚度大于下岩层的刚度;分离第一网格组和第二网格组之间共用的一个或多个节点并且填充界面单元;以及在工程地质模型中采用分步开采的方法进行采动覆岩离层模拟。以此方式,能够在采场上覆岩层中的软硬岩层分界面处实现非连续变形,从而模拟离层空间的产生和发育过程,同时在其他岩层之间保持连续协调变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