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软体驱动和传感的消融导管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8178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711911.0

    申请日:2023-1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软体驱动和传感的消融导管应用方法,包括:步骤一,基于四个单节点FBG光纤光栅传感器,对消融导管上消融电极所在端的轴向力和侧向力进行实时获取,并回传给控制端;步骤二,控制端基于接收到的压力信息,通过控制软体驱动器中各控制腔中的压力,以对连接在软体驱动末端的消融电极弯曲量和伸缩量进行控制。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软体驱动和传感的消融导管应用方法,可以实现消融导管远端动态力的精准控制,解决消融靶点无法精准定位和动态力无法稳定跟踪问题,实现消融手术的安全、可靠、高效进行,促进介入手术医疗装备共融、柔顺交互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推动介入手术医疗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发展。

    一种基于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学原理的传感针

    公开(公告)号:CN116650323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905337.6

    申请日:2023-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学原理的传感针,涉及力的测量和传感针灸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外壳的前端盖的外部设置有针灸针体;后端盖转动连接有夹持操作杆;外壳的内部同轴设置有外管,外管内设置有力感知装置;外管一端与所述夹持操作杆相接,另一端与力感知装置的柔性铰链相接,针灸针体与力感知装置的超弹性体相接,超弹性体与前端盖转动连接。本发明能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实时检测提插力和扭转扭矩,作为一种力感知的触觉交互装置。本发明将布拉格光纤光栅的传感技术应用在针灸领域,具有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针刺过程中的力信息和扭矩信息,从而提醒针灸医师在施针时调整方向和深度,保证针灸的效果并对安全性提供保障。

    一种软体驱动器及采用软体驱动器的消融导管远端

    公开(公告)号:CN221865942U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23407598.X

    申请日:2023-12-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体驱动器及采用软体驱动器的消融导管远端,所述软体驱动器为硅胶材质的套管,其中,所述套管的中心线上设置有中心孔;在中心孔的外围,以等角度的方式分布有三个控制腔;其中,各控制腔被配置为采用圆形、半圆形、扇形中的任意一种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体驱动器及采用软体驱动器的消融导管远端,针对跳动心腔环境,充分利用软体驱动器的全向弯曲特性,增强消融导管远端可控性,实现消融靶点精准拾取,结合高精度力感知信息、动态环境参数及动态接触交互柔顺控制策略,控制软体驱动器的伸缩实现消融导管远端动态力稳定跟踪,使得设备的弯曲角度和范围不受限制,具有更好的调节效果。

    一种使用单轴舵机设计的双足机器人下肢机械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4648665U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21023874.0

    申请日:2021-05-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单轴舵机设计的双足机器人下肢机械结构,包括:腰部连接座;行走组件;其设置在腰部连接座下端,行走组件包括结构相同,相对设置的右腿行走组件和左腿行走组件,右腿行走组件和左腿行走组件均包括第一单轴舵机、第二单轴舵机和第三单轴舵机,第一单轴舵机通过第一U型支架与腰部连接座连接,第二单轴舵机与第一单轴舵机固定连接,第三单轴舵机通过第二U型支架与第二单轴舵机连接,第三单轴舵机下方通过第三U型支架连接有脚部连接座;此结构机械结构,设计简单,简化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基于单轴舵机所设计的双足机器人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三维力测量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222584675U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21030855.4

    申请日:2024-05-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三维力测量传感器,包括下基座、上基座、槽式外管、中心光纤、多根外部光纤、槽式外管位于上、下基座之间,槽式外管上分层开设有多个U型槽,下基座与槽式外管之间,通过支撑件连接,异形支撑件为横截面呈十字形结构的支撑梁,支撑梁顶部和底部的十字交叉部分具有向外的延伸部;其中,支撑梁四周延伸部均设置有安装槽,支撑梁的中部开设有供中心光纤穿设的通孔Ⅰ。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成型的异形支撑件连接上下基座和槽式外管,在槽式外管内设计收缩部11,并以紧密悬浮方式将外部光纤均匀分布于四周,以提高了对横向力的测量精度;在槽式外管的上部增设多个U型槽,同时提高了轴向力的测量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