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1729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57827.8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13/021 , G01M13/028 , G06F18/10 , G06F18/213 , G06F18/24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齿轮故障的振动特性测试试验台及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以故障齿轮振动测试试验台为对象,对试验台构件与故障试验件进行详细介绍;S2、通过模态敲击测试与升降速测试,对试验台固有特性进行分析;S3、以测试时捕捉的故障振动信号为研究对象,剔除背景噪声对响应信号的影响,开展多种情况下的故障信号特征提取研究;S4、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故障诊断模型,结合时域特征分析加速度振动响应信号,对训练样本提取多维度故障特征向量集。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考虑齿轮故障的振动特性测试试验台及诊断方法,通过试验台仿真模型进行的固有频率验证;最后对故障齿轮的振动信号进行故障特征提取与故障诊断方法进行探究。
-
公开(公告)号:CN117634086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69378.6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表面涂层的球轴承接触应力计算方法,涉及轴承检测技术领域。该含表面涂层的球轴承接触应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含杂质基体实际接触模型,并定义基体,通过等效夹杂法,所有的杂质转变为夹杂;S2;基于含杂质球轴承接触模型,扩展至带表面涂层接触模型,分析得到的应力、特征应力、特征位移和总位移的分布。载荷越大特征位移区域面积越大且中心位置特征位移峰值越大,载荷越大,总应力越大,轴承基体应力扰动在非均质涂层边界处扰动较大、轴承特征位移随着内部杂质涂层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摩擦的存在会使应力向切向力的方向偏移,其偏移程度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加强。
-
公开(公告)号:CN117571287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677427.0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燃机动力涡轮端轴承‑转子系统的故障定位方法及系统,涉及故障定位技术领域,先建立考虑轴承故障条件下的燃机动力涡轮端的轴承‑转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再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轴承‑转子系统的加速度响应矢量,根据加速度响应矢量进行故障定位,从而可在不对燃机动力涡轮端进行拆分的前提下,快速准确的对滚动轴承进行故障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754057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726953.1
申请日:2023-12-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涉及摩擦热及粗糙度的燃机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方法,涉及轴承检测技术领域。该涉及摩擦热及粗糙度的燃机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假定球轴承受载、运动及其坐标系,OXYZ为轴承固定坐标系,oj、xj、yj、zj、为第j个滚动体随动坐标系,o2x2y2z2为内圈随动坐标系,轴承承受载荷,内圈旋转,外圈固定,滚动体可产生自转和公转,确定滚动体和内圈在接触区内点的线速度 S2、滚动体与内圈的初始润滑油膜厚度可由点接触等温弹流润滑最小膜厚决定等温油膜厚度计算模型。通过接触变形和接触应力的升高,径向刚度减小,轴向刚度和角刚度增大,径向刚度减小,因此,加工过程中,应尽量控制轴承加工表面为横向纹理。
-
公开(公告)号:CN113283032B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110607950.0
申请日:2021-06-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17/13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涉及混合润滑‑接触状态的船用齿轮次表层应力计算方法,在考虑考虑界面间混合润滑中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以及船用齿轮啮合周期内瞬态载荷、瞬态曲率及瞬态速度变化影响,借助von Mises应力分析模型,形成齿轮次表层三维动态应力计算方法,可以实现表面微观形貌、工况条件、结构和材料参数对接触应力状态的影响分析,可为船用传动齿轮局部应力集中、疲劳点蚀预测和结构优化提供技术依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任意工况条件下的齿轮表面及次表层三维动态应力计算。考虑了齿面微观形貌、轮齿瞬态曲率、瞬态速度及瞬态载荷等,表面及次表层三维动态应力计算精度高,并且能够从齿面局部应力集中和疲劳点蚀方面指导齿轮的优化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377564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020512.0
申请日:2021-09-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油膜热效应的高速球轴承动态性能分析方法,揭示了高速球轴承油膜热效应作用下动态性能变化规律,考虑热效应对润滑油粘度及膜厚影响,建立轴承滚动体、套圈及保持架动力学平衡方程组,结合牛顿拉夫逊法和最速下降法计算轴承各滚动体与套圈的受力及运动状态,可以实现不同温度、工况条件、结构和材料参数对轴承动态性能及刚度特性的影响分析。本发明通用性好,可以实现任意油膜温度条件下的高速球轴承动态性能分析。本发明计算模型中考虑了热效应对轴承滚动体及套圈接触微区油膜厚度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接触变形、接触载荷及轴承整体动态性能,本发明计算精度高,为进一步完善轴承动力学理论提供基础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927242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297620.6
申请日:2024-09-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阀和阀座之间磨损量的计算方法及相关装置,涉及气阀磨损量化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排气阀落座时冲击角度的影响,建立冲击磨损模型;并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建立滑动磨损模型;随后分别调用冲击磨损模型和滑动磨损模型,计算得到法向冲击磨损量、冲击滑移磨损量和滑动磨损量;据此计算得到排气阀和阀座之间的总磨损量。本申请上述方案充分考虑了排气阀和阀座之间的各种磨损,如将冲击磨损具体分化为法向冲击磨损和切向上的冲击滑移磨损,还计算了气阀闭合后的滑动磨损,相较于传统的仅考虑法向冲击磨损的方案,本申请关于磨损量的计算结果更精准,本申请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891311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005075.9
申请日:2024-07-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缸套界面摩擦化学膜厚度检测方法,本发明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缸套活塞环小样摩擦实验,缸套界面生成摩擦化学膜。利用划痕仪在缸套摩擦区域划痕,进而获得该缸套表面特定深度划痕痕迹。利用白光干涉仪观测摩擦化学膜去除之前的划痕深度曲线,然后利用乙二胺四乙酸溶液清洗缸套界面从而去除表面摩擦化学膜,再次在白光干涉仪下观测缸套划痕深度,分析二者差值得到界面摩擦化学膜厚度。此检测方法简单,并且结果直观准确,解决了微观界面摩擦化学膜厚度检测困难问题,不涉及其他价格昂贵的高端测试手段,对分析缸套界面摩擦化学膜摩擦磨损机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76073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653422.4
申请日:2023-12-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13/045 , G06F18/21 , G06F18/2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涉及轴承故障识别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滚动轴承的目标轴承信号,采用ICEEMDAN方法对目标轴承信号进行分解,得到若干个IMF分量,对于每一IMF分量,计算IMF分量的谱峭度和均方根,根据所有IMF分量的谱峭度和均方根从所有IMF分量中筛选得到若干重构IMF分量,对所有重构IMF分量进行合成,得到重构信号,对重构信号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重构信号,对预处理重构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包络信号,采用FFT算法对包络信号进行变换,得到包络信号的包络谱,根据包络谱对滚动轴承进行故障诊断,得到滚动轴承的轴承故障类型。本发明提高了轴承故障特征提取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730433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413056.0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混合润滑状态下船用柴油机凸轮副摩擦‑闪温预测方法,应用于船舶内燃机摩擦学领域,包括:分别构建考虑表面真实粗糙度的雷诺方程、膜厚方程、承载方程以及摩擦‑闪温方程,耦合得到凸轮副摩擦‑闪温预测模型;输入待测配气机构运行参数至凸轮副摩擦‑闪温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结果。本发明揭示了工况改变及几何结构对其润滑状态和摩擦‑闪温特性影响规律,为船用柴油机配气凸轮‑挺柱副磨损预测及摩擦学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了配气机构性能和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