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LC控制的集成式液压站

    公开(公告)号:CN104728214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510077456.2

    申请日:2015-02-13

    Inventor: 王波 赖志锋 丁飞

    Abstract: 一种基于PLC控制的集成式液压站,本发明涉及的是精密加工机床的液压支承元件的供油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液压站存在测量的分辨率不足,及工作时所带来的振动、噪声和压力波动较大等因素,而对机床加工精度造成影响很大的问题。它的PLC控制器的显示和控制数据输入输出端与触摸屏的数据输入输出端连接,PLC控制器的数据总线端与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数据总线端连接,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模拟量输出端与伺服驱动器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伺服驱动器的输出输入控制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入输出控制端连接。本发明使用压力闭环,速度闭环,其压力输出精度高,振动小,噪声小,对超精密加工机床的加工造成的影响大大降低。

    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用该装置测试微构件力学特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94929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271031.0

    申请日:2014-06-18

    Abstract: 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用该装置测试微构件力学特性的方法,涉及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微构件力学特性方法。能测试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微构件的力学特性。X?Y二维运动平台设置在大理石隔振平台上,微拉伸测试系统安装在X?Y二维运动平台上,动态测试系统安装在大理石横梁上,大理石横梁通过大理石立柱与理石隔振平台固接,原位观测系统安装在动态测试系统上。通过动态测试系统对竖直精密驱动单元的压电陶瓷驱动电源进行控制,通过微拉伸测试系统对水平精密驱动单元的压电陶瓷驱动电源进行控制,通过微拉伸测试系统的微力传感器记录的拉力数据和水平直线光栅测量装置的光栅尺记录位移数据,得到微构件应力应变曲线。本发明用于微构件力学特性测试。

    一种挠性接头细颈磨料流研抛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42256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10215361.2

    申请日:2015-04-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4B31/116 B24B31/006

    Abstract: 一种挠性接头细颈磨料流研抛方法,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的研抛加工技术领域。它是为了解决现有挠性接头的精研主要依靠普通机床加工,而存在易出现喇叭口和加工效果高度依赖工人的经验与态度的问题。它的方法步骤一:将流体磨料加工液放置在容器槽中,将研抛头插在加工工件的深孔中;步骤二:开启蠕动泵,将流体磨料加工液输送到研抛头的通孔内,再流入间隙内;步骤三:启动电动机,通过研抛头带动流体磨料加工液在加工工件的深孔内做不规则旋转流动;步骤四:关闭电动机和蠕动泵,将加工工件取下清洗。本发明能对挠性接头工件进行非接触式的加工,可以减小甚至去除加工变质层,而提高孔壁表面的质量。

    微构件综合力学性能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007014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10271006.2

    申请日:2014-06-18

    Abstract: 微构件综合力学性能测试装置,涉及一种微构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本发明可实现对微米尺度构件的力学性能静态参量测量及疲劳特性的探究。X-Y二维运动平台设置在大理石隔振平台上面,且X-Y二维运动平台的Y向运动平台设置在X向运动平台上面,所述的微拉伸测试系统安装在Y向运动平台上面,所述的动态测试系统安装在大理石横梁前侧面上,所述的大理石横梁的两端各通过一个所述的大理石立柱支撑,且两个大理石立柱的下端固定在大理石隔振平台上面,所述的原位观测系统安装在动态测试系统的竖直高精度电移台上。本发明用于微构件综合力学性能测试。

    一体化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37405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177048.5

    申请日:2013-05-14

    Abstract: 一体化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它属于等离子体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它是为了解决常温大气等离子体加工过程中,匹配器与等离子体炬距离过大,导致其工作不稳定的问题。它的当匹配器与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射流炬模块组合连接时,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射流炬模块的第一连接支架的上端面与匹配器的下面端面连接;当匹配器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炬模块组合连接时,第二连接支架的上端面与匹配器的下面端面连接;当匹配器与成形电极模块组合连接时,成形电极模块的第三连接支架的上端面与匹配器的下面端面连接。本发明将匹配器和等离子体炬集成为一体,无需负载线连接,缩短了匹配器和负载之间的距离,可有效降低外界对装置的电磁干扰,同时使阻抗匹配效果更加稳定。

    铅酸电池热浸镀泡沫铅板栅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527421A

    公开(公告)日:2004-09-08

    申请号:CN03132621.8

    申请日:2003-09-19

    Abstract: 铅酸电池热浸镀泡沫铅板栅及其制作方法,它涉及铅酸电池负极泡沫铅板栅及其它的制作方法。该板栅是以泡沫铜为基体,采用热浸镀的方法,在泡沫铜表面上浸镀铅或铅合金,制得的泡沫铅板栅。该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的:1.预热:将泡沫铜预热至110~170℃;2.将预热的泡沫铜在320~380℃的铅或铅合金液中热浸镀5~25min。它解决了目前板栅材料不能满足高比能量铅酸电池的需要,以及现有的泡沫铅板栅的制作方法存在的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一种辊筒模具超精密机床双面动平衡功能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7948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243464.4

    申请日:2023-03-14

    Abstract: 一种辊筒模具超精密机床双面动平衡功能实现方法,属于超精密加工装备技术领域,能够提升辊筒模具动平衡调整的效率,提高辊筒模具的加工精度。包括以下步骤:S3.启动超精密机床,由光栅尺组件测量X轴溜板的位移数据,由超精密机床自带的编码器精确记录辊筒模具在此期间的角位移;S5.利用S3的数据获取辊筒模具两个端面的不平衡质量和安装误差的方位;S6.确定两个校正面需要增加的平衡质量和方位。本发明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传感器,直接在数控系统中采集原始的直线轴伺服性能数据(跟踪误差),即可实现转子系统的精密动平衡。只依靠机床本身具有的设备和性能,未引入外来误差,系统可靠性更高,容易实现系统集成。

    一种双精度台面水平度调整装置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816400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653647.5

    申请日:2022-12-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精度台面水平度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上盖、底座、拉簧阵列、球轴承、齐平器和双精度传感器,其中:所述上盖和底座之间通过球轴承、拉簧阵列安装在一起;所述上盖边缘的布置有齐平器和双精度传感器,底座上端面布置有两个V形槽;所述齐平器为两个,齐平器的伸出杆端部安装一小球,小球与底座上端面的V形槽相接触,保持齐平器与底座垂直。本发明采用拉簧阵列来调节上盖与底座之间的距离,并且采用了曲率半径较大的球轴承用于上盖和底座的安装,在维持调节精度的前提下保证该装置具有很好的刚度。该装置只需要两个线性齐平器,调整机构少,并集成了双倾角传感器,结构紧凑。

    一种径向节流器非均匀分布的大承载气体静压主轴

    公开(公告)号:CN115415559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1049813.0

    申请日:2022-08-30

    Abstract: 一种径向节流器非均匀分布的大承载气体静压主轴,属于超精密机床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主轴转子、轴套和底座,所述主轴转子为回转体结构,所述轴套套设在主轴转子上,其外侧固定在底座上,所述轴套上沿圆周方向水平设置有若干个轴向气道Ⅰ,位于主轴转子1中心下方的轴向气道Ⅰ的密度大于位于主轴转子中心上方的轴向气道Ⅰ的密度,对应每个轴向气道Ⅰ设置有若干个径向气道Ⅰ,所述若干个径向气道Ⅰ与对应的轴向气道Ⅰ垂直连通,每个径向气道Ⅰ近主轴转子的一端均设置有节流器Ⅰ。高压空气经过径向的节流器Ⅰ在主轴转子表面形成径向气膜,承受径向载荷,使得非均匀分布的节流器Ⅰ为主轴提供更高的承载。

    多层嵌套X射线聚焦镜主动力控制快速装调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36839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111194438.4

    申请日:2021-10-13

    Abstract: 多层嵌套X射线聚焦镜主动力控制快速装调方法,属于X射线聚焦镜加工技术领域。该装调方法用于保证多层嵌套镜片装配工艺的一致性,确保大尺寸超薄镜片低变形的同时提高装调效率。包括以下步骤:S1.取来待装调的镜筒;S2.悬吊镜筒;通过装调装置的吊装盘组件悬吊镜筒;S3.调整镜筒位姿:由装调装置的吊装盘组件实现;S4.调整轮毂位姿:由装调装置的轮毂调节组件实现;S5.安装调准遮光光阑;S6.镜筒入槽;S7.调整相机位置,测试焦前焦后光斑,确认聚焦镜片指向对齐;S8.计算聚焦镜焦距,调整镜筒入槽深度;S9.点胶固化镜筒;S10.装调下一个镜筒。本发明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同时避免了人为操作引入的不规范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