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1876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96685.7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华南农业大学
Inventor: 吴锦辉 , 林蠡 , 张勇 , 杨少森 , 黄锦雄 , 甘松永 , 张潇潇 , 黄培卫 , 刘苏 , 吴国辉 , 张育明 , 彭耀祥 , 赵艳飞 , 薛永成 , 张玉清 , 杨宇晴 , 黄炜坪 , 王庆
IPC: A01K61/10 , A01K61/17 , A23K10/22 , A23K20/158 , A23K20/174 , A23K20/00 , A23K10/18 , A23K50/80 , A23K4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圆鰺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亲鱼强化培育:选取蓝圆鰺作为亲鱼,在强化培育池中进行强化培育至性成熟,在强化培育期间,投喂强化饵料,所述强化饵料由质量份配比为400:800:1:1:1:1:1的冰鲜杂鱼、鳗鱼粉、利生素、多维、鱼油、活力健和酵母组成;(2)人工催产:对性成熟的雌性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通过对雌鱼背部肌肉注射HCG进行人工催产;(3)自然授精与孵化:人工催产后将雌雄鱼置于产卵池中,收集受精卵,将受精卵置于孵化容器中孵化,得到蓝圆鰺鱼苗。该方法可以有效对蓝圆鰺亲鱼进行催熟和催产,实现蓝圆鰺鱼苗的人工繁殖,为蓝圆鰺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7248032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053311.X
申请日:2023-08-21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88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系统检测入侵物种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CRISPR‑Cas12a检测体系和含有靶标的目的片段;其中所述CRISPR‑Cas12a检测体系包括Cas12a蛋白、入侵物种的特异性gRNA、淬灭荧光DNA报告探针、检测缓冲液和ddH2O,所述含有靶标的目的片段采用引物扩增获得。还公开了上述利用上述试剂盒检测入侵物种的方法,以及上述试剂盒在制备检测入侵物种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检测试剂盒及方法设计了入侵物种特异性gRNA,可与入侵物种的保守序列特异性形成互补双链,与其他入侵物种不存在交叉反应,提高了入侵物种检测的特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617085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0196144.3
申请日:2022-02-28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IPC: A01K61/10 , C12Q1/68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鞍带石斑鱼抗病家系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亲本的培育;(2)亲鱼配对及家系构建;(3)攻毒;(4)抗病关键SNP标记的筛选;(5)抗病亲本的筛选;(6)抗病家系的培育;该方法通过GWAS技术找到鞍带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毒的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根据显著相关标记筛选出抗病亲本,再结合家系选育用抗病亲本培育出抗病子代,最终获得鞍带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毒尤其是抗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的品系。
-
公开(公告)号:CN11589630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91305.8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88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12月21日、申请号202011520740X,发明名称为“检测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毒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组合的试剂”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本发明公开了检测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毒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组合的试剂,在本发明发现5个与赤点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毒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当SNP位点1基因型为GG、SNP位点2基因型为AC、SNP位点3基因型为CC、SNP位点4基因型为TA、SNP位点5基因型为TT,赤点石斑鱼感染神经坏死病毒后的死亡概率要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的个体。通过检测赤点石斑鱼上述SNPs,能够有效地确定其是否具有神经坏死病毒抗感性状。
-
公开(公告)号:CN112501312B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011520740.X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88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毒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组合的试剂,在本发明发现5个与赤点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毒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当SNP位点1基因型为GG、SNP位点2基因型为AC、SNP位点3基因型为CC、SNP位点4基因型为TA、SNP位点5基因型为TT,赤点石斑鱼感染神经坏死病毒后的死亡概率要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的个体。通过检测赤点石斑鱼上述SNPs,能够有效地确定其是否具有神经坏死病毒抗感性状。
-
公开(公告)号:CN111607651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010450619.8
申请日:2020-05-25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88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五种石斑鱼的分子鉴别引物、试剂盒及方法。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用于五种石斑鱼的分子鉴别引物,所述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所述五种石斑鱼为云龙杂交斑、虎龙杂交斑、红龙杂交斑、赤点石斑鱼或斜带石斑鱼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利用该引物,采用线粒体基因组DNA条形码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对五种石斑鱼进行鉴别,其反应稳定、重复性好;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相比,该方法具有检测准确性高、客观性强的特点;与单纯的线粒体基因组DNA条形码测序鉴定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直观性强、判断简易的特点;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引物在鉴别五种石斑鱼或制备用于鉴别五种石斑鱼的试剂盒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01434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229059.8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广州南沙智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胭脂鱼工厂化循环水高效标粗方法,根据鱼苗的生长阶段调节投喂次数,使鱼苗能健康、快速生长;转换食料时,通过投喂不同的食料进行过渡,让鱼苗适应摄食饲料,缩短鱼苗转料的过渡期;投喂饲料时,膨化料的尺寸随培育时长增加逐渐增大,使得膨化料的尺寸与鱼苗的口径相适应,有利于鱼苗摄食。
-
公开(公告)号:CN11899594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092499.3
申请日:2024-08-09
Applicant: 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 ,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88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分子标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评估刀额新对虾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及其引物对组合和应用。通过不同刀额新对虾种群中提取基因组,通过转录组数据开发出10个微卫星标记,以及设计对应的引物对组合,本发明提供的微卫星标记具有PCR扩增结果稳定、多态性高等特点,可用于刀额新对虾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进化与亲缘关系等研究,用于评估不同区域和不同种群刀额新对虾的遗传结构和多态性,对刀额新对虾的亲虾选育工作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881569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111077882.8
申请日:2021-09-15
Applicant: 广东海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水泥池培育海水小球藻的方法及石斑鱼苗培育方法,小球藻培育设置室外培藻水泥池;引种扩培:引种海水小球藻,扩培至密度104~106个/ml,得到藻水;生产性培养:将所述藻水加入室外培藻水泥池中,加入肥料,培育1~3天;之后每天往水泥池中添加两次含肥料海水,直至加满整池;倒池:扩大培育量。石斑鱼苗培育包括培苗阶段、标苗阶段。本发明可实现快速、高效、大密度的培育海水小球藻,且提高石斑鱼苗成活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904268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098573.6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
IPC: C12Q1/6879 , C12Q1/688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红螯螯虾遗传性别的SNP分子标记,所述SNP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SNP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中第43bp碱基位置表现为GG纯合的是雄性个体,所述SNP标记的核苷酸序列中第43bp碱基位置表现为GA杂合的是雌性个体。还公开了一种检测所述SNP分子标记的引物和试剂盒,以及上述检测上述SNP分子标记的试剂、引物和试剂盒在红螯螯虾遗传性别鉴定中的应用。本发明的SNP标记是与遗传性别紧密相关的SNP标记,在红螯螯虾家系育成以及单性育种过程中,可方便快捷的成功鉴定出红螯螯虾的遗传性别,为育种过程中性逆转个体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