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587076A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710848080.X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C22C38/38 , C22C38/04 , C22C38/02 , C22C38/06 , C22C38/60 , C22C38/28 , C22C38/26 , C22C38/24 , C22C38/22 , C22C38/20 , C22C38/40 , C22C38/42 , C22C38/44 , C22C38/46 , C22C38/48 , C22C38/50 , C22C38/58 , C21D8/06 , F16C3/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涉及一种满足重型汽车发动机曲轴用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组织要求的大棒材轧制工艺。该大棒材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连铸大方坯→加热炉加热→可逆轧机粗轧→连轧机精轧→锯切→冷床控冷→集捆→入保温坑缓冷。为了满足对轧材心部原奥氏体晶粒度、铁素体比例和组织均匀性的要求,控制方法对连铸坯加热制度、热轧变形制度、精轧温度、先共析铁素体析出温度区间冷速和入坑温度给出了明确要求。采用该控制方法后,轧材心部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原奥氏体晶粒度不低于6.0级,铁素体比例不低于25%,带状组织不大于2.0级,组织均匀,无异常粗大晶粒。从而达到了一种国际领先的重型汽车发动机非调质钢曲轴对原材料的组织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84312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115003.8
申请日:2025-01-23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耐热2000系铝合金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高强耐热2000系铝合金各组成元素的质量百分比:4.0%‑5.0%Cu、1.5%‑2.0%Mg、0.30%‑1.00%Mn、0.30%‑0.60%Zn、0.10%‑0.50%Cr、0.10%‑0.30%Zr、0.10%‑0.20%Ti,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且合金中的Mn/Cr比为2.0‑2.8,形成体积分数不低于3%的含Cr的T相。本发明的合金在室温和200℃下的抗拉强度分别提升了19%和24%,断后伸长率分别提升了1/4以上和1/5以上。且合金不含Ag与稀土等昂贵元素,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51748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395241.0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合金包铝合金复合导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复合材料采用连铸复合技术制备,其中铜合金包覆层具有良好的固溶效果,可以在工艺流程省去高温固溶处理。所述铝合金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铁0.5‑1.5%、铜0.1‑0.5%,其余为铝。所述铜合金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镍0.5‑1.5%、硅0.23‑0.36%,余量为铜,且镍与硅的重量比值为4.18~4.2。所述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为220‑300MPa,断后伸长率为7.8~11.5%,导电率为52.1~60%IACS。该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流程中可以省去高温固溶处理。本发明可以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减重和服役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35191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382571.6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合金材料制备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u‑Ni‑Sn体系合金制备工艺及其应用。该制备工艺在合金加工过程中引入再结晶热处理和小变形二次冷轧过程,一方面再结晶热处理过程大幅度减小了材料的晶粒尺寸以及使元素分布更加均匀,再结晶态Cu‑15Ni‑8Sn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其抗拉强度为~490MPa,断后伸长率可达~65%;另一方面,在再结晶态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较小变形量(变形量<45%)的二次冷轧,通过降低形变强化作用以减少因形变带来的塑性损失,达到既能保证强度,又具有良好塑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467893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586884.9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溶和析出协同强化的高性能无取向硅钢及制备方法。该无取向硅钢的化学成分的百分比为:Si 3.0~3.5wt%,Cu0.5~1.5wt%,Al1.1~1.5wt%,Mn1.0~1.5wt%,Ni1.0~2.0wt%,Cr0.6~1.0wt%,(C+N+S+O)≤0.01wt%,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夹杂。本发明制备的高强度无取向硅钢的厚度为0.10~0.5mm,兼具高强度和高磁性能:磁感应强度B50为1.72~1.75T,P1.0/400为11~17W/kg,P1.0/1000为41~72W/kg,屈服强度Rp0.2≥750MPa,抗拉强度Rm≥830MPa,断后伸长率≥7%。
-
公开(公告)号:CN117332583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259962.4
申请日:2023-09-26
Applicant: 佛山市三水凤铝铝业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型材生产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冷却铝合金挤压型材的在线优化方法及其系统,包括获取待选冷却方式各自的第一换热系数集和在线淬火过程温度场;比较待选冷却方式的在线淬火过程温度场,确定待优化冷却方式;根据待优化冷却方式的第一换热系数集,获取所述待优化冷却方式的最佳优化方法;根据所述待优化冷却方式和所述最佳优化方法,生成最佳冷却方式。本申请能够在冷却铝合金挤压型材时,降低温度差,提高了冷却过程的温度场均匀性,提高型材的使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647319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259844.9
申请日:2022-10-1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凯美龙精密铜板带(河南)有限公司
IPC: B22D11/16 , B22D11/22 , B22D11/20 , B22D11/115 , B22D11/14 , C21D1/18 , C21D1/10 , C21D1/09 , C21D6/02 , C22F1/08 , C22F1/18 , C22F1/06 , C22F1/04 , C21D9/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析出强化型合金板带材的智能化连铸装置及方法,先将强化型合金板带的初始信息录入至PC系统,将金属原料置于熔炼系统中的心部熔腔中熔炼,并进行电磁搅拌,保温完成后,将熔体通过导流管流入成型系统的热冷复合区获得固液混合体。在热冷复合区时,通过PC系统控制固液混合体在成型系统中边部温度不低于心部温度,然后流出热冷复合区的固液混合体与引锭铜板接触发生凝固,随铜板拉入成型系统的快速固溶区,在快速固溶区经过电脉冲处理或感应加热处理,随后拉出成型系统,再经淬火处理,即得强化型合金板带材。本发明能够全程实现自动化,提高材料的成型效率及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587076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710848080.X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C22C38/38 , C22C38/04 , C22C38/02 , C22C38/06 , C22C38/60 , C22C38/28 , C22C38/26 , C22C38/24 , C22C38/22 , C22C38/20 , C22C38/40 , C22C38/42 , C22C38/44 , C22C38/46 , C22C38/48 , C22C38/50 , C22C38/58 , C21D8/06 , F16C3/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涉及一种满足重型汽车发动机曲轴用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组织要求的大棒材轧制工艺。该大棒材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连铸大方坯→加热炉加热→可逆轧机粗轧→连轧机精轧→锯切→冷床控冷→集捆→入保温坑缓冷。为了满足对轧材心部原奥氏体晶粒度、铁素体比例和组织均匀性的要求,控制方法对连铸坯加热制度、热轧变形制度、精轧温度、先共析铁素体析出温度区间冷速和入坑温度给出了明确要求。采用该控制方法后,轧材心部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原奥氏体晶粒度不低于6.0级,铁素体比例不低于25%,带状组织不大于2.0级,组织均匀,无异常粗大晶粒。从而达到了一种国际领先的重型汽车发动机非调质钢曲轴对原材料的组织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555114B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610913325.8
申请日:2016-10-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C22C38/04 , C22C38/02 , C22C38/60 , C22C38/06 , C22C38/20 , C22C38/22 , C22C38/24 , C22C38/26 , C22C38/28 , C22C38/18 , C22C38/38 , C22C38/48 , C22C38/50 , C22C38/46 , C22C38/44 , C22C38/42 , C22C38/58 , C21D8/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曲轴锻件的贝氏体控制方法。该曲轴锻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原料钢材→感应加热→两道次辊锻→闭模预锻→闭模终锻→切边→校正→控制冷却。为了系统控制贝氏体,控制方法对原料钢材的偏析和原奥氏体晶粒度、曲轴锻件的原奥氏体晶粒度、感应加热工艺和控制冷却工艺给出了明确要求。采用该控制方法后,非调质钢曲轴锻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无贝氏体;硬度228~265HB,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机加工性能。从而可有效避免“打刀”、“断钻头”等问题,提高曲轴合格率,降低曲轴制造成本,特别是机加工成本,满足大马力汽车发动机对曲轴越来越高的性能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587073A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710851972.5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含钛、氮的汽车发动机曲轴用非调质钢,其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0.44%~0.48%C、0.25%~0.45%Si、0.82%~0.92%Mn、0.12%~0.21%Cr、0.07%~0.10%V、0.02~0.03%Ti、0.010~0.020%N、P≤0.025%、0.040~0.060%S,其余部分为Fe和正常杂质。上述成分的轧制大棒材(直径110mm)的显微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其组织较细且均匀性很好;大棒材1/2半径位置的奥氏体晶粒度可达到8.0级,心表晶粒度极差可低至0.5级。以上述大棒材为原料模锻得到曲轴,其显微组织为珠光体+晶界铁素体+晶内铁素体;曲轴主轴颈1/2半径位置的屈服强度可达到500MPa以上,抗拉强度可达到800MPa以上,室温冲击功KU2可达到20J以上;曲轴输出端横截面的硬度在240-260HB,适宜钻孔加工,可降低机加工成本。从而能够满足大棒材组织均匀性和曲轴综合力学性能的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