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75810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210554731.1
申请日:2012-12-05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64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观测融合蛋白长距离转运至水稻叶芽的方法,该方法将GFP融合蛋白处理水稻根尖后,处理过根尖的水稻植株叶芽进行冷冻切片,切片后PI荧光染料进行染色,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测GFP融合蛋白从水稻根尖转运至叶芽。该方法利用GFP融合蛋白处理水稻根尖0.5cm处,叶芽被冷冻切片后PI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测GFP融合蛋白从水稻根尖转运至叶芽,能直接定性地了解GFP融合蛋白在水稻植株内的长距离转运情况。GFP融合蛋白直接处理水稻根尖0.5cm处,共聚焦显微镜观测GFP融合蛋白转运至叶芽可为进一步开展效应蛋白能引起水稻系统防御反应提供非常强有力的证据。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
-
-
公开(公告)号:CN100589691C
公开(公告)日:2010-02-17
申请号:CN200510048763.4
申请日:2005-12-27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甘薯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玉米和甘薯的栽培方式,玉米与玉米之间,甘薯与甘薯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与常规栽培方法相同,地块开墒与常规相同,在同一田块中按不同比例进行玉米和甘薯的带状间作,玉米种植2~10行,甘薯种植2~6行,玉米与相邻甘薯的行距为20~45cm。本发明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799310A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200510048762.X
申请日:2005-12-27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方法的技术方案是在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栽培方式的基础上将两种作物进行多样性混合间栽,花生与花生之间,玉米与玉米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按常规栽培方法,花生和玉米按不同行比进行间作,玉米种植2~4行、花生种植2~10行,花生与玉米之间的行距为20~40cm。本发明对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428684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247543.4
申请日:2022-10-12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弥补OsLOX3敲除水稻株抗瘟性降低及验证方法和应用,生长至三叶一心期的OsLOX3敲除水稻株,按100株水稻喷施15~20mL浓度为100ppm的外源苯丙氨酸溶液,24h取样测定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生长至三叶一心期的OsLOX3敲除水稻株感染稻瘟菌36~48h时,按前述方式外源苯丙氨酸溶液;喷施后于接种稻瘟菌的36h、48h、72h和96h时取样,测定JA响应、防御、SA信号、活性氧和POD基因相对表达量;喷施后于接种稻瘟菌168h后进行病害调查。本发明方法弥补OsLOX3敲除水稻株抗瘟性降低的方法使得防治时间更为精确,并且做到安全有效,为水稻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重要的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14600882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158880.X
申请日:2022-02-21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巴胺标准品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上的应用,配制多巴胺的标准品外源喷施到受稻瘟菌侵染48h的水稻叶片上,多巴胺外源喷施后能够降低水稻上稻瘟病的病斑大小和病斑数、抗衰老、诱导水稻防御基因大量表达、激活ROS的爆发;为绿色、高效、安全防治水稻稻瘟病扩宽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6754613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78526.5
申请日:2017-02-14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瘟菌效应蛋白基因过表达菌株降低对pH敏感性的方法,分别用pH5和pH8处理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基因过表达菌株孢子,统计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更为简便、有效准确地确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基因过表达菌株对不同pH的敏感性,为快速了解过病原菌效应蛋白基因过表达菌株的致病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586334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610065875.9
申请日:2016-01-29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痣菌子囊果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直接以黑痣菌子囊果为材料,进行DNA提取的方法。在进行DNA提取前,采用裂解液缓冲液处理2次,利用低温下DNA溶解度低的原理去除过多的胶质和多糖,最后加入提取液裂解细胞膜,进行DNA的提取,提取过程中加苯酚-氯仿-异戊醇进行抽提去除多余的蛋白。本方法适用于含有胶质和多糖、蛋白等含量高的较高的真菌材料,此类杂质存在和含量对所抽提到的DNA的产量和质量均无明显的影响,为黑痣菌的后续分子研究提供了保证,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5506152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610064583.3
申请日:2016-02-01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5 , C12Q2600/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检测水稻抗性基因Pita关键抗病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及其检测方法,属于水稻遗传改良与农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所述特异性引物是由前引物(6640F)和后引物(7415R)组成,前后引物所包含的两个可变核苷酸位点在大样本群体中的连锁比率达到99.31%,表明该引物对在水稻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发明设计的引物配合筛选出的专用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极大地增加了扩增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有效地解决了前人所使用的引物在检测过程中的假阳性问题。利用本发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及其分子标记检测水稻Pita基因的抗/感病类型时,只需要进行一次PCR扩增,此方法具有简单、快捷、经济节约的优点,适合在大样本中快速筛选、分析具抗病基因型的个体和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03004516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310007957.4
申请日:2013-01-09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A01G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尼龙膜通过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内部,中心支柱设置在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塑料条将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塑料条上设置有固定尼龙膜边缘的小槽,盆体底部设置有固定中央支柱的凹孔,装配时,只需将中心支柱插入到盆体的凹孔中,并将尼龙膜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的小槽中即可;该容器有利于防止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交叉生长在一起,利于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土样采集过程中因采集土样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