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系统电机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73513A

    公开(公告)日:2009-07-01

    申请号:CN200780022486.7

    申请日:2007-06-14

    Inventor: 伊藤公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3/28 B62D5/0403 H02K16/04

    Abstract: 设置在转向电机(78)的定子(130)上的多个磁极体(140)被划分为两个电气独立的组。此外,每一组均包括i)连续布置的六个磁极体(140),以及ii)与上述六个磁极体(140)相对布置的对应数量的磁极体(140)。当正常工作时,两组仅微小地震动。但是,如果其中一组失效,因周向上呈波动形式的弹性变形导致的定子(130)的震动将增大,由此提醒驾驶员转向电机(78)发生异常。由此提高了进行迅速检测以修复转向电机(78)中的异常的可能性,由此提高了防故障安全性能。

    车辆用转向系统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641547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1910560628.X

    申请日:2019-06-26

    Inventor: 伊藤公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进行对传感器的检测值不合适的认定的线控转向型的车辆用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具备转舵致动器(28),该转舵致动器(28)具有:具有1个马达旋转轴(48)的2系统的电动马达(24)、连结于车轮(12)并进行与自身的动作量相应的量的车轮的转向的转舵杆(26)、及将马达旋转轴的旋转动作变换为与该旋转动作的量相应的动作量的转舵杆的动作的动作变换机构(55),通过对与电动马达的2系统相对应的第1马达旋转角传感器(74a)、第2马达旋转角传感器(74b)各自的检测值、及检测转舵杆的动作量作为车轮(12)的转舵量的转舵量传感器(80)的检测值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容易认定哪一检测值不合适。

    车辆用转向系统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41547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560628.X

    申请日:2019-06-26

    Inventor: 伊藤公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进行对传感器的检测值不合适的认定的线控转向型的车辆用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具备转舵致动器(28),该转舵致动器(28)具有:具有1个马达旋转轴(48)的2系统的电动马达(24)、连结于车轮(12)并进行与自身的动作量相应的量的车轮的转向的转舵杆(26)、及将马达旋转轴的旋转动作变换为与该旋转动作的量相应的动作量的转舵杆的动作的动作变换机构(55),通过对与电动马达的2系统相对应的第1马达旋转角传感器(74a)、第2马达旋转角传感器(74b)各自的检测值、及检测转舵杆的动作量作为车轮(12)的转舵量的转舵量传感器(80)的检测值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容易认定哪一检测值不合适。

    离合器装置以及转向操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508311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280075069.X

    申请日:2012-08-27

    Inventor: 伊藤公一

    Abstract: 离合器装置(29)具备:方向盘侧壳体(36),在内周以彼此具有间隔的方式沿周向形成有多个锁槽(42);轮胎侧壳体(38);多个锁杆(40),以能够沿轮胎侧壳体(38)的径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轮胎侧壳体(38),彼此具有间隔地沿轮胎侧壳体(38)的周向排列;以及进退机构,其使锁杆(40)向面向锁槽(42)的方向进退。多个锁杆(40)具有在通过进退机构向多个锁槽(42)移动的情况下,无论方向盘侧壳体(36)与轮胎侧壳体(38)的旋转相位差如何,都进入多个锁槽中的锁槽(423)的锁杆(403)、和进入锁槽(421)的锁杆(401)。

    空气调节系统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80117C

    公开(公告)日:2006-10-18

    申请号:CN03127548.6

    申请日:2003-08-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3/068 B60H1/0055 B60H1/247 B60H1/3407 F24F13/02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用于把经过调节的空气吹向车辆的车厢(R1)的空调机(20、30),以及具有暴露于车厢的设计表面的仪表板(10)。在仪表板中形成几乎平行于设计表面延伸的内部空气通道(10b),并且在设计表面中形成多个扩散吹气口(11a)。因此,被冷凝的空气流过内部空气通道的同时从扩散吹气口吹入车辆的车厢。例如,冷空气从扩散吹气口吹出,从而冷空气在冷却车辆车厢的同时冷却仪表板。而且,由于冷空气流过几乎平行于设计表面延伸的内部空气通道,所以能够有效地冷却仪表板。

    通信系统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685796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380050498.6

    申请日:2013-08-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具备第一通信机(10)、第二通信机(20)及第三通信机(30)。第一通信机从第一天线(12)输出高频交流电,第二通信机的受电电路(23)经由第二天线(22)接收所述高频交流电。在第二天线与受电电路之间设有电线(60),该电线(60)包括具有第一半圆弧部(61a、62a、63a)的第一电线和具有与第一半圆弧部组合而形成环状天线(61、62、63)的第二半圆弧部(61b、62b、63b)的第二电线。第三天线经由第三天线(32)接收从环状天线输出的所述高频交流电。第一通信机、第二通信机及第三通信机中的至少两个通信机经由各自的天线而发送接收通信信号。在环状天线以外的部分,第一电线与第二电线构成绞合线。

    热输送装置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981161B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480066435.4

    申请日:2014-11-26

    Abstract: 热输送装置(100)将发热部件(1)与散热部件(2)之间连结,将来自发热部件(1)的热量传递到散热部件(2)。热输送装置(100)具备复合部件(6)和热传导体(7)。复合部件(6)通过将混入基材(8)中的多个碳纳米管(9)以及多个碳纤维(10)复合而构成,碳纤维(10)与碳纤维(10)通过碳纳米管(9)而交联。热传导体(7)的具有柔软性的一端埋入到复合部件(6)中。该埋入的一端与复合部件(6)中的碳纤维(10)经由碳纳米管(9)交联。由此,能够改善成为待冷却的对象的发热部件与散热部件的热传递特性,并且能够利用柔软的热传导体容易地连接发热部件与散热部件。

    通信系统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685796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380050498.6

    申请日:2013-08-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具备第一通信机(10)、第二通信机(20)及第三通信机(30)。第一通信机从第一天线(12)输出高频交流电,第二通信机的受电电路(23)经由第二天线(22)接收所述高频交流电。在第二天线与受电电路之间设有电线(60),该电线(60)包括具有第一半圆弧部(61a、62a、63a)的第一电线和具有与第一半圆弧部组合而形成环状天线(61、62、63)的第二半圆弧部(61b、62b、63b)的第二电线。第三天线经由第三天线(32)接收从环状天线输出的所述高频交流电。第一通信机、第二通信机及第三通信机中的至少两个通信机经由各自的天线而发送接收通信信号。在环状天线以外的部分,第一电线与第二电线构成绞合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