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18293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11236184.7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 G01R31/387 , G01R31/396
Abstract: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续航测试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控制机,控制机用于在向电子设备下发用于模拟所述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场景的模拟应用后,向所述电子设备下发测试指令,所述测试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运行所述模拟应用并在仅使用电池供电时向所述控制机发送心跳消息,所述心跳消息中携带有所述电子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所述运行状态数据至少包括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电量;所述控制机还用于接收所述心跳消息,根据所述心跳消息中的运行状态数据,确定所述电池的续航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879659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430816.1
申请日:2024-04-10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服务器液冷散热功耗占比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涉及技术领域为:液冷散热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基于预设应用类别与待测对象的基本信息,确定测试配置参数;其中,测试配置参数用于表征对待测对象进行预设应用类别的压力测试时的配置参数;基于测试配置参数对待测对象进行压力测试,确定压力测试过程中的液冷散热功耗占比。这样,考虑到待测对象的基本信息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对待测对象进行预设应用类别压力测试时的配置需求,所以确定的液冷散热功耗占比与待测对象在预设应用类别场景下的液冷散热表现也更加贴合,进而确定的液冷散热功耗占比准确度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778878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310371512.8
申请日:2023-04-07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存储系统容量有效利用率估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数据,并将所述目标数据写入存储系统;获取在写入目标数据之前的所述存储系统的第一剩余裸容量,和在写入目标数据之后的所述存储系统的第二剩余裸容量;根据所述目标数据的数据量、所述第一剩余裸容量和所述第二剩余裸容量,计算存储系统的数据写入率,并根据所述数据写入率、所述第一剩余裸容量、所述存储系统的标称裸容量以及偏差因子,计算存储系统的容量有效利用率;所述偏差因子用于表征存储系统的多块主存盘中的每块主存盘在存储数据时具有的数据量偏差。由此,可以准确获得存储系统的容量有效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720903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110005399.2
申请日:2021-01-05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压极性反转装置、电源模块测试系统,涉及测试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用于连接正向电压源;第一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极性反接,用于连接待测电源模块。第一电压输出端与第一电压输入端极性反接,可输出第一电压输入端从正向电压源接入的正向电压极性反转后的反向电压,通过将待测电源与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反向电压可输入至待测电源模块,实现对待测电源模块的反向电压测试。无需人为拆线将电源线内部的正负极端子反接,通过上述电压极性反转装置即可实现待测电源模块的反向电压测试,可降低人为拆线测试容易出现线路连接不当而导致线路短路发热甚至起火的情况发生,从而可提高测试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50759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211434557.7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S19/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位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应用于定位终端,包括:获取第一观测数据,所述第一观测数据包括第一导航数据和第二导航数据,所述第一导航数据为位于目标物体外的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二导航数据为位于所述目标物体内的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数据;对所述第一观测数据进行数据构建,得到第一矩阵;对所述第一矩阵进行分类检测,得到定位状态检测结果,所述定位状态检测结果用于确定所述定位终端与所述目标物体的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升了定位状态检测方法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2312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476451.6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T7/77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位姿估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帧中第一点云集合的观测值,对观测值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第一点云集合中各点云的检验统计量,基于检验统计量,过滤第一点云集合中的异常值,得到第二点云集合,基于第二点云集合的观测值,估计下一帧的位姿。本公开通过可靠性原理对当前帧点云数据进行分析,在不需要借助额外的硬件设备的前提下,有效排除了异常点云数据,提高了位姿估计的准确性,并且不需要额外的设备进行辅助识别,避免增加数据处理量和维护成本。并将异常值的识别过滤过程集成在雷达的位姿估计过程中,进一步将里程计参数估计过程进行紧密的配合调控。
-
公开(公告)号:CN119379733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282021.7
申请日:2024-09-12
Applicant: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迹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方法包括:获取连续帧的第一图像,并通过第一模型确定每帧图像对应的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包括N个第一特征点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描述符,第一描述符用于量化第一特征点对应的特征信息;基于第二特征点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二描述符以及第二模型确定L对匹配特征点;对L对匹配特征点中的错误匹配点进行筛选处理,获得M对匹配特征点,并基于M对匹配特征点确定连续两帧图像对应的第一位姿变化;基于第一位姿变化生成相机的运动轨迹,从而提升了定位的精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2835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11485341.8
申请日:2023-11-08
Applicant: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定位方法、装置、处理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基于终端在第n时刻的定位位置,确定定位区域;基于定位区域,构建K叉树;基于第一信息,从K叉树中的节点中搜索出目标节点;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在约束条件的约束下从所述节点表征的所述定位子区域内确定出的第一定位位置和预期值之间的偏差值;第一信息至少用于确定在搜索所述目标节点时节点的子节点对应的搜索顺序;基于目标节点对应的第一定位位置,确定终端在第n+1时刻所处的定位位置。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从K叉树中精准获取目标节点,从而在基于目标节点的第一定位位置确定终端在第n时刻所处位置的过程中,能够确保定位终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1857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11591258.9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定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MU的采集数据,确定目标对象从第一时刻到第二时刻之间的移动频率、移动步长和航向角;根据移动频率、移动步长和航向角,确定目标对象在第二时刻相对于第一时刻的位置变化信息;根据位置变化信息和第一时刻的第一位置信息,确定第二位置信息;根据与第二时刻对应的伪卫星定位数据校正第二位置信息得到第三位置信息。如此,首先,基于第一时刻的第一位置信息和IMU的采集数据预测第二时刻的第二位置信息;然后,根据第二时刻对应的伪卫星定位数据对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校正,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目标对象的位置信息,有效提高目标对象的定位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1854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11545772.9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信息确定方法包括:确定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每一伪卫星的伪随机码;基于多个所述伪随机码,确定所述每一伪卫星的目标时延;在通过接收机接收所述每一伪卫星的定位参数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每一伪卫星的目标时延和所述定位参数确定目标参数,以消除所述伪卫星与所述接收机之间的远近效应,这样,不仅消除伪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远近效应,且简化了解决远近效应问题的复杂性和降低了解决远近效应问题的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