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极驱动部分和具有该栅极驱动部分的显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707589A

    公开(公告)日:2005-12-14

    申请号:CN200510076345.6

    申请日:2005-06-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G3/3674 G11C19/00 G11C19/184

    Abstract: 一种栅极驱动部分,包括多个级,每个级包括:第一驱动部分和第二驱动部分。所述第一驱动部分按照第一输入信号来产生第一和第二输出信号;所述第二驱动部分连接到第一驱动部分,并且按照第二输入信号来产生第三和第四输出信号。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入信号是当前级的第一进位输出信号或第一栅极输出信号,第三和第四输出信号是随后级的第二进位输出信号或第二栅极输出信号。按照这种结构,每个级产生两个或多个栅极输出信号,并且所述栅极驱动部分向对应的栅极线输出所述第一和第二栅极输出信号。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少栅极驱动部分的面积,并且提供LCD器件的高分辨率。

    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和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575525B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申请号:CN02820938.9

    申请日:2002-0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片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基片上形成包括栅极线、栅极、和栅极衬垫的横向栅极布线。然后,形成栅极绝缘层,在其上部顺次形成半导体层及欧姆接触层。接着,将导电层沉积在基片上,并制作布线图案形成包括与栅极线交叉的数据线、源极、漏极、和数据衬垫的数据布线。接着,将保护层和有机绝缘层沉积在基片上。将有机绝缘层进行曝光和显像,从而形成分别露出漏极、栅极衬垫、及数据衬垫上部保护层的接触孔。接着,将有机绝缘层作为掩膜蚀刻露出的保护层,露出漏极、栅极衬垫以及数据衬垫。接着,通过固化收缩或回流有机绝缘层,以便在接触区域除去底切结构。在固化步骤之前抛光有机绝缘层。接着,将ITO或IZO沉积在有机绝缘层上,并制作布线图案以形成分别与漏极、栅极衬垫、及数据衬垫连接的像素电极、辅助栅极衬垫及辅助数据衬垫。

    显示器设备的驱动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755763A

    公开(公告)日:2006-04-05

    申请号:CN200510106762.0

    申请日:2005-08-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214 G09G2300/0408 H01L29/42384

    Abstract: 一种显示器设备的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级,并顺序地产生输出信号,其中每个级都包括多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都包括:控制电极;形成在控制电极上的第一绝缘层;形成在第一绝缘层上的半导体层;输入电极,该输入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半导体层上;输出电极,该输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半导体层上;以及形成在输入和输出电极上的第二绝缘层,其中半导体层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比的范围介于0.3至1.5之间。

    显示器设备的驱动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0479010C

    公开(公告)日:2009-04-15

    申请号:CN200510106762.0

    申请日:2005-08-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214 G09G2300/0408 H01L29/42384

    Abstract: 一种显示器设备的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级,并顺序地产生输出信号,其中每个级都包括多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都包括:控制电极;形成在控制电极上的第一绝缘层;形成在第一绝缘层上的半导体层;输入电极,该输入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半导体层上;输出电极,该输出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半导体层上;以及形成在输入和输出电极上的第二绝缘层,其中半导体层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比的范围介于0.3至1.5之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