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汗液连续采样、等速分流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80403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971800.8

    申请日:2021-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汗液连续采样、等速分流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工作方法,微流控干路通道的外侧设有若干汗液检测区,汗液检测区远离微流控干路通道的一侧连通有微流控支路通道,微流控支路通道远离汗液检测区的一端连通有蒸发泵,多个蒸发泵的尺寸不同,蒸发泵包括加热电极和超细旦丙纶纤维层,本发明将蒸发泵植入微流控通道支路的末端,实现对汗液的连续监测,检测完毕的汗液通过微流通道流入蒸发泵,由快干性面料快速蒸发,提高单个汗液传感器的使用寿命,汗液通过蒸发泵蒸发,不会出现滴漏至其他部分的现象,使得传感器更加安全有效,由于蒸发泵的吸力,汗液不会出现回溯或者新旧汗液混杂的现象,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基于内点集域约束及高斯过程参数优化的血管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50180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1810193727.4

    申请日:2018-03-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内点集域约束及高斯过程参数优化的血管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基于内点集域约束的血管建模;步骤二:基于高斯过程优化参数。本方法使用内点集域约束,实现内力相互作用仿真,采用动态变形方法更新变形区域,实现血管快速建模;引入机器学习思想,利用高斯分类器,通过高斯过程分类选择伸长参数、弯曲刚度参数和节点平动阻尼参数,得到可使所述模型稳定的参数集;针对这三个易受血管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参数进行高斯过程回归,确定最优参数集;该建模方法弥补了传统质点弹簧模型未考虑内力的缺陷,算法实时性好,变形仿真更加真实。

    一种颗粒物的采集设备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24248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087443.9

    申请日:2021-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颗粒物的采集设备及方法,设备包括:冷凝装置,其顶端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密闭瓶塞,其内部有冷凝室,其底部设置有可开合隔板,所述可开合隔板上方设置有液面传感器,所述冷凝室连接有抽气泵一,两者间设有压强传感器,制冷装置,和所述冷凝室连通,滑坡,其顶端和冷凝装置连接,其底端和蒸发装置连接,隔热板可上下移动,设置在所述蒸发装置的左侧,所述蒸发装置顶部设置有过滤膜组件,所述蒸发装置底部设置有收集板和加热装置,所述蒸发装置的上方设置有抽气装置。该一种颗粒物的采集设备及方法,可以高效收集空气中的颗粒物,可实现对高温烟囱废气中以及寒冷环境雾气中的颗粒物的采集,收集效率高。

    一种气溶胶采集富集仪及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03375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067538.4

    申请日:2021-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溶胶采集富集仪及工作方法,包括,送气装置,其以限定的流速稳定的将气体输送到后续的采集装置中;采集装置,其包括第一采集机构、雾化机构和第二采集机构;通过送气装置和采集装置,使用多个工序处理气体中的气溶胶颗粒物;通过气流分布板为雾化机构提供了小规模、低速的气溶胶紊流;雾化机构中使用超声波喷雾口,气流分布板感应到超声波产生自震,抖落未能通过气流分布板的筛孔的气溶胶,使用玻璃纤维过滤片进行了第一次气溶胶颗粒物富集;雾化机构使得气溶胶雾化带电,为第二采集机构的电富集过程提供了条件,第二采集机构通过电场作用使得气体中的气溶胶掉落至第二采集单元,使气体中的气溶胶得到富集。

    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轮廓特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96710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489198.X

    申请日:2020-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轮廓特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能去除图像的细节特征而保留虚拟物体主要结构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2)开发应用软件,将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移植到触摸屏设备上运行;(3)对触摸屏中显示的新图像,先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其进行平滑,再利用Sobel算子从平滑图像中提取出物体的轮廓特征;(4)使用指套式或手持式力触觉装置通过具有方向引导功能的振动触觉反馈来再现图像的轮廓特征。本发明可对图像进行快速平滑和轮廓提取,能保证交互的实时性和真实感,并为用户感知图像轮廓提供便捷的实现途径。

    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三维形状特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96708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488750.3

    申请日:2020-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三维形状特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能去除图像的细节特征而保留图像中物体的主要结构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2)开发适用于Android系统的应用软件,将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移植到触摸屏设备上;(3)设计用于触摸屏交互和力触觉再现的指套式或手持式力触觉装置;(4)对触摸屏中显示的新图像,先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其进行平滑,再利用从明暗恢复形状技术从平滑图像中恢复出物体的三维形状特征;使用力触觉装置在触摸屏上滑动时,分别采用基于侧向力场和基于位移场的力触觉表达方法来再现图像的形状特征。本发明可在触摸屏设备上实现对图像的快速平滑和形状恢复,保证了交互的实时性和真实感。

    利用近红外吸收监测指纹识别技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92879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710243110.4

    申请日:2017-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近红外吸收监测指纹识别技术的方法。基于红外吸收特性,通过测量波长范围内俘获截面的光吸收度以进行曲线拟合和最小二乘法分析拟合出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利用最优表达式求出极值等相干特性并加以数学分析。通过对比数据库成分,实现了对活体身份的验证。由于真皮层浅部血管网薄且含血量大的生理结构特性和血红蛋白以及细胞色素在特定近红外区的吸收特性,其无法被其他材料仿制,具有防伪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随着近红外线光谱测定技术日趋成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光栅扫描仪等仪器都可满足相关技术要求。该方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将大大增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加强了信息安全,实现强了信息安全,实现了对信息的双重检测。

    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与暗通道理论的水下图像恢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40082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517431.0

    申请日:2020-06-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与暗通道理论的水下图像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首先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水下图像中的水体后景进行目标提取;步骤(2):然后利用工程化快速估计模块解决运动相机拍摄动态背景的问题,以及减少计算量的工程化问题;步骤(3):最后利用暗通道还原模块对水下图像进行恢复。本发明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区分水体背景,准确计算出每个通道的大气光值,然后用暗通道理论还原图片并进行输出,从而达到最优的效果,提高了水下图像还原的质量。

    一种基于优化和暗通道的水下图像恢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40081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517425.5

    申请日:2020-06-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优化和暗通道的水下图像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暗通道还原:以经典暗通道理论为依据,对水下图像进行还原;(2)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使用无参考图像质量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失真图像的自身特征来估计图像的质量;(3)整体优化:使用无参考图像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利用优化算法对经典暗通道理论中的参数进行优化。本发明可以针对输入的不同水下图像,基于经典暗通道理论和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自动改变其景深还原参数,以最好的图像还原效果进行输出,从而提高了水下图像还原的质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