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53597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95767.4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备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S1、建立含多项式漂移项的设备退化模型;S2、利用岭回归结合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设备退化模型进行参数估计;S3、采用高斯混合模型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分类,根据分类结果采用核密度估计计算随机失效阈值;S4、采用基于模糊重采样的粒子滤波算法更新高斯混合模型参数,根据高斯混合模型参数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并更新随机失效阈值;S5、计算剩余使用寿命概率密度函数值,将剩余使用寿命概率密度函数最大值对应时间作为剩余使用寿命的估计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考虑了设备潜在失效模式对失效阈值的影响,可应用于存在多种潜在失效模式的情况,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且预测结果准确。

    一种高温铅铋环境蠕变疲劳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323991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111390351.4

    申请日:2021-11-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铅铋环境蠕变疲劳试验装置,包括蠕变疲劳装置、供气装置、数据分析装置和控制装置,蠕变疲劳装置为待测试样提供高温铅铋环境,并对待测试样进行蠕变疲劳试验;供气装置与疲劳装置连通,并向高温铅铋环境中通入氧气、氢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数据分析装置分别与所述疲劳蠕变装置和供气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疲劳蠕变装置、供气装置和数据分析装置电连接。本发明的高温铅铋环境蠕变疲劳试验装置,通过环境箱内的加热装置直接对铅铋进行加热,得到高温铅铋环境,通过作动器和左右夹具对待测试样施加拉压的疲劳载荷,从而完成高温铅铋环境的蠕变疲劳试验。

    一种双机器人协作系统同步校准方法、系统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081744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31455.8

    申请日:2024-0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机器人协作系统同步校准方法、系统及设备,涉及机器人领域;操作双机器人运动,采集第一位姿数据;基于恒等式组构建旋转分量闭环求解模型和平移向量闭环求解模型;将第一位姿数据输入至旋转闭环求解模型中,得到第二位姿数据的估计值;将第一位姿数据和第二位姿数据的估计值输入至平移向量闭环求解模型中,得到第三位姿数据的估计值;基于第二位姿数据的估计值、第三位姿数据的估计值和第一位姿数据构建目标函数;对所述目标函数进行迭代优化,直至达到预设迭代次数,得到第二位姿数据的精确值和第三位姿数据的精确值;基于第二位姿数据的精确值和第三位姿数据的精确值对双机器人进行校准。

    一种非连续结构双尺度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66347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110247178.6

    申请日:2021-03-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连续结构双尺度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包括:提取非连续结构有限元模型的位移场;获取晶体塑性模型参数,在非连续结构的危险位置建立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将非连续结构有限元模型的位移场作为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构建非连续结构的双尺度有限元模型;获取蠕变指示因子及其临界值和疲劳指示因子及其临界值;预测非连续结构的蠕变疲劳寿命。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可以反映非连续结构在宏观尺度上的受力情况,而且能够揭示非连续结构在微观尺度上的损伤演化,有效获得蠕变疲劳裂纹萌生的危险位置,从而能够精确预测非连续结构的蠕变疲劳寿命,并为非连续结构的过早失效预防和延寿提供理论支持。

    一种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螺栓孔智能强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45677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010796539.8

    申请日:2020-08-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螺栓孔智能强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螺栓孔智能强化系统包括:机器人,其上固定有孔强化装置并带动该孔强化装置移动,孔强化装置连接有力传感器,孔强化装置上设有工业相机;数控转台,用于固定待加工的涡轮盘,其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控制系统,分别与机器人、力传感器、孔强化装置和数控转台通信连接;上位机,分别与控制系统及工业相机通信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螺栓孔智能强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采用机器人夹持孔强化装置,配合数控转台、力传感器和工业相机,通过工业相机引导机器人运动,根据力传感器监测的受力进行柔性加工控制,实现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螺栓孔智能化加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