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热管理系统、充电桩与车辆联动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22246916U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21175843.0

    申请日:2024-05-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充电桩与车辆联动热管理系统,其中,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连通机构、车端进流接口、车端出流接口和至少两个第一部件换热支路;各第一部件换热支路用于在通入换热介质时与车辆内的不同部件一一对应进行换热;第一连通机构能够将任意数量的第一部件换热支路连通到车端进流接口和车端出流接口之间,以将流入车端进流接口的换热介质导入到相应的第一部件换热支路内,然后将相应第一部件换热支路内的换热介质从车端出流接口导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利用充电桩对车辆的两个以上部件的热量进行管理,以满足各部件的冷却或加热需求,如此无需消耗车辆自身的能量,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能耗。

    一种间接换热电动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21250484U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323409415.8

    申请日:2023-12-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间接换热电动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载冷剂循环系统和多通阀,多通阀将冷媒循环系统和载冷剂循环系统连接为一体;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电机换热器能吸收电机的热量,电池换热器能吸收电池的热量,通过车内换热器对车内进行制热;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电机换热器能吸收电机的热量并通过电池换热器对电池进行加热和/或通过车内换热器对车内进行制热;在第三运行模式下,车内换热器能吸收车内的冷量并通过电池换热器对电池进行冷却。根据本实用新型能解决冷媒系统通过管路连接直接对车内、电池和电机等换热而导致的冷媒泄漏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提高电动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的能效。

    空调系统、汽车
    10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906850U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22669803.9

    申请日:2022-10-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汽车,其中的空调系统,包括: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的条件下且蒸发器组需要进行自清洁时,在并联状态下,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中的任一个被控制结霜,并在相应的蒸发器结霜后,蒸发器组被控制切换至串联状态,以使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入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中已结霜的一个化霜。根据本实用新型,需要化霜时,控制蒸发器组由并联切换至串联状态,使冷凝器内流出的冷媒先进入结霜蒸发器内化霜,霜层融化成水起到清洗作用,而后冷媒从结霜蒸发器内进入节流元件节流降压,最后流入未结霜蒸发器内蒸发吸热产生冷量,冷量经由蒸发风机吹向驾驶室,从而实现空调系统的换热器自清洗时还能进行正常制冷。

    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16942605U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123300094.9

    申请日:2021-12-2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及新能源汽车。该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制冷剂循环包括压缩机、车外换热器、车内换热支路和电池换热支路,车内换热支路和车外换热支路并联,车内换热支路包括车内换热器和第一节流装置,电池换热支路包括电池组换热器和第二节流装置,电池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车内换热支路共同连接至车外换热器,电池换热支路的第二端能够选择地与压缩机的吸气口或者排气口连通。根据本申请的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能够提高电池换热效率,提高电池热量回收能力。

    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14039046U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022764581.X

    申请日:2020-11-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设备,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集流管包括具有连通腔的腔体单元和与连通腔连通的一组第一分流管,集流管竖直放置,腔体单元包括:喷射隔板和冷媒喷射口,喷射隔板设置在连通腔内,冷媒喷射口位于喷射隔板的上方,一组第一分流管均与连通腔的位于喷射隔板下方的腔体连通;其中,喷射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射孔,以使由冷媒喷射口到达喷射隔板上方的冷媒通过喷射孔向下喷射。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出风机型的空调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匀的问题。

    空调
    106.
    实用新型
    空调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209558716U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822021050.4

    申请日:2018-12-03

    Inventor: 杨健 杨玉生 胡锐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吸气闪蒸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互相连通,且充有冷媒,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的上游连通有所述吸气闪蒸器,所述吸气闪蒸器设置成气化液态的所述冷媒。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出现压缩机液击现象,使用寿命较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顶置式驻车空调
    10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023185U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22616386.6

    申请日:2023-09-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置式驻车空调,包括:壳体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车身上并具有室内侧和室外侧,室内侧具有出风口,室外侧具有排水槽;蒸发组件,设置在室外侧并位于排水槽上方,排水槽用于回收蒸发组件产生的冷凝水;加湿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加湿组件包括水箱和喷头组件,水箱用于为喷头组件供水,排水槽和水箱连通,以将蒸发组件产生的冷凝水转运至水箱内,喷头组件朝向出风口设置;水箱具有上部泄水口,上部泄水口位于排水槽和水箱连通位置的上方;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上部泄水口连通,另一端伸出壳体组件并与车外环境连通。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顶置式驻车空调在排水时会影响制冷效果的问题。

    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电动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18519497U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222856661.7

    申请日:2022-10-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电动汽车,其中空调系统中,压缩机排气口通过第二节流元件与车外换热器连通,第二通断阀与电机电控散热器串联形成第一分支路,第一通断阀所在的流路为第二分支路,两支路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管路,第一并联管路连接于车外换热器与第一流路切换阀之间,第一流路切换阀通过第三节流元件与电池散热器连通,电池散热器以及第一并联管路与压缩机吸气口连通,第一节流元件以及车内蒸发器串联且第一节流元件处于车内蒸发器靠近第一流路切换阀的一侧。本实用新型零部件数量得到精简,成本相应得到降低,同时由于直接采用冷媒进行温度调节,不采用制冷剂与载冷剂的热交换后进行温度调节,运行效率更高。

    一种空调加湿装置、热泵空调和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17598296U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21674310.8

    申请日:2022-06-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加湿装置、热泵空调和汽车,空调加湿装置,其包括:发动机、储液容器、冷却液管、真空泵和第一管,所述冷却液管穿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部,所述冷却液管中的冷却液能够吸收所述发动机的热量,以能对所述储液容器中的液体加热产生蒸汽,所述第一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部、另一端能够将所述蒸汽导出,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部连通以能对所述储液容器内部抽真空。根据本实用新型不用经过其他处理便可以直接吹入车内,能够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不会因为常压下高温而灼伤皮肤;有效利用发动机产生的废热,进一步实现了能源利用,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系统的能效。

    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和热泵空调

    公开(公告)号:CN216733850U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123305564.0

    申请日:2021-12-24

    Inventor: 刘良文 杨玉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和热泵空调,空调加湿装置包括:储液容器、制冷剂管、真空泵和第一管,所述制冷剂管的部分穿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部,以能对所述储液容器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产生蒸汽,所述第一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部、另一端能够将所述蒸汽导出,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部连通以能对所述储液容器内部抽真空。根据本实用新型降低储液容器内部的压力,从而能够产生更多的蒸汽,因此便能有效提高产气量,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由于产生的蒸汽为低压蒸汽,不用经过其他处理便可以直接吹入车内,节省了降压这一环节;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的电加热产生蒸汽,产气量增加了3倍,能耗下降3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