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文丘里管的涡轮增压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57155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75906.1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文丘里管的涡轮增压系统,包括柴油机,柴油机前端设置有进气主路,进气主路上设置有压气机A,柴油机后端设置有排气主路,所述排气主路上设置有文丘里管,文丘里管后端设置有与压气机A同轴联动的涡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基于文丘里管的涡轮增压系统的工作方法。本发明能够利用文丘里管对柴油机废气的流速和压力进行调节,进而调节涡轮和柴油机前端的压气机的转速和效率,减缓涡轮迟滞导致柴油机缺氧的状况。

    一种基于废气涡轮增压器改进的涡轮发电机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80980A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11225775.9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15/10 H02K7/18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废气涡轮增压器改进的涡轮发电机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废气涡轮增压器,所述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排气管上设置有与蓄电池相连接的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包括串联在废气涡轮增压器排气管上的动力涡轮,所述动力涡轮的涡轮端叶轮经连接机构与设置于发电机固定基座上的发电机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发电机的输出端经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电气连接。该装置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将涡轮增压器产生的能量通过电机回收,同时使用方便。

    温度和溶解氧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24953A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710448082.X

    申请日:2017-06-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D2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和溶解氧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包括一主控制单元以及与所述主控制单元连接的制冷片、加热棒、增氧泵、温度传感器和溶解氧浓度测试仪,所述主控制单元容置与一控制盒内,所述控制盒的周侧设有若干个接口,所述制冷片、加热棒、增氧泵、温度传感器和溶解氧浓度测试仪分别经对应的接口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电连。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实时监测水中的温度和溶氧量,自动调节至温度的特定阈值以及特定含量值,保证水中环境适宜水产品的养殖或存储。

    应用于涡轮增压器性能试验台上基于增压器转速的气封装置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41908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21483.0

    申请日:2016-10-2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5/02 G01M1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涡轮增压器性能试验台上基于增压器转速的气封装置及使用方法,涉及涡轮增压器技术领域,包括依次连接的空压机、空压机放气阀、燃烧系统及与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进气端相连接的波纹管,所述空压机与空压机放气阀之间的支路上依次连接有第一电动蝶阀、第一单向阀、存气罐以及第二电动蝶阀,所述第二电动蝶阀的输出端经真空管与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内的环形气室相连接,所述压气机的出气管上旁接有压气机自循环回路,所述压气机自循环回路上依次连接有中冷器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端旁接于空压机的进气管上,空压机进气管的输入端上设置有空气滤清器,空压机出气管的输出端上设置有空压机放气阀。该气封装置不仅结构紧凑,而且达到密封目的,使润滑系统的润滑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使用方法简便。

    一种带有齿轮转子式气体脉冲装置的涡轮增压器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5445003A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510779104.1

    申请日:2015-11-1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涡轮增压器试验台,特别涉及一种带有齿轮转子式气体脉冲装置的涡轮增压器试验台,属于车辆部件检验测试技术领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空气进气管、燃烧室、波纹管以及与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相连接的涡轮进气管,所述压缩空气进气管上设置有压缩空气进气阀,所述涡轮进气管上设置有齿轮转子式气体脉冲装置,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排气管上设置有压气机放气阀,所述压气机放气阀与压气机之间的压气机排气管上串联有另一端连接于压缩空气进气阀与燃烧室之间的管路上的自循环联通管,所述自循环联通管上设置有自循环联通阀。该试验台操作简便,系统运行可靠,能有效模拟发动机排气时产生的相互干涉或废气回流现象,以实现涡轮增压器的性能测试。

    一种锥齿轮定位的涡轮增压器喷嘴开度执行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5179024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670796.6

    申请日:2015-10-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锥齿轮定位的涡轮增压器喷嘴开度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包括控制模块、步进电机、减速器、固定架和输出连接机构,所述控制模块与步进电机连接并对其控制,所述步进电机以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连接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减速器输出轴和对外输出轴,第一锥齿轮固定于对外输出轴,第二锥齿轮固定于减速器输出轴,所述减速器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端相连,所述对外输出轴连接至外部涡轮增压器喷嘴,对外输出轴上的第一锥齿轮与减速器输出轴上的第二锥齿轮啮合以传动。本发明以锥齿轮组直接驱动执行机构的输出轴,可以用齿数对输出端的动作进行量化以便进行机电控制,而且可以对执行动作进行换向。

    汽车前照灯调节装置
    9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23457B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010155627.6

    申请日:2010-04-2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nventor: 张卫波 朱光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照灯调节装置,包括设于车体前部的左右两侧灯壳内的可调节支架,所述可调节支架下部两侧与车体以X轴为中心线相铰接,可调节支架上侧设有用于驱动可调节支架上侧进行俯仰摆动的电机传动机构A,可调节支架下方还设有用于驱动安装在可调节支架的下板底面以Y轴为中心线旋转的电机转动机构B。所述的可调节支架左右下方分别经球头和球座构成的转动球副与车体实现联接。该装置不仅能给车辆转弯时提供主动照明、适应车身不同姿态,自动调整前照灯光束的左右、俯仰照射摆角,而且支撑方式稳定,支撑件不易变形或损坏。从而提高了不同路况、夜间行驶的安全性,降低驾驶员驾驶汽车的疲劳度,增强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汽车前照灯调节装置
    9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23457A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申请号:CN201010155627.6

    申请日:2010-04-2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nventor: 张卫波 朱光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照灯调节装置,包括设于车体前部的左右两侧灯壳内的可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支架下部两侧与车体以X轴为中心线相铰接,可调节支架上侧设有用于驱动可调节支架上侧进行俯仰摆动的电机传动机构A,可调节支架下方还设有用于驱动安装在可调节支架的下板底面以Y轴为中心线旋转的电机转动机构B。所述的可调节支架左右下方分别经球头和球座构成的转动球副与车体实现联接。该装置不仅能给车辆转弯时提供主动照明、适应车身不同姿态,自动调整前照灯光束的左右、俯仰照射摆角,而且支撑方式稳定,支撑件不易变形或损坏。从而提高了不同路况、夜间行驶的安全性,降低驾驶员驾驶汽车的疲劳度,增强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一种旋转吸能式汽车保险杠

    公开(公告)号:CN210734062U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1921600664.6

    申请日:2019-09-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吸能式汽车保险杠,包括保险杠本体、前吸能组件以及后吸能组件,前吸能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座的前端沿横向间隔均布有若干个用以与保险杠本体变形后相抵接的V型吸能件,V型吸能件包括两个呈V字形分布的吸能柱,吸能柱的中后端与固定座相铰接;后吸能组件包括前、后平行设置的横体和防撞梁,横体与固定座固联,横体与防撞梁之间倾斜设有斜体,斜体的两端分别经铰链与防撞梁和横体铰接,斜体与横体和防撞梁之间均纵设减震组件。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在车身撞击过程中能量被吸能柱吸收的同时,通过旋转将能量带走,剩余能量通过多级吸能结构吸收并传递至车身,缓冲减震效果好,可对车内人员起到重要保护作用。(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